《蜜蜂引路》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6课的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第四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新课标人教版第四册《蜜蜂引路》,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从学生认知和思维特点入手,把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技能有机融汇在一起。
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在深读课文时,我抓住第三自然段为学习重点,提出“蜜蜂是怎样引路的?”找一找,读一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同时还让孩子们根据课文描述画出列宁在寻找的过程中的路线图。根据孩子们的思考、回答巧妙地利用板书归纳性展示:列宁发现蜜蜂--发现园子--发现小房子,列宁想到: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列宁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列宁证明: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然后引到孩子们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孩子们在完善思维的同时更进一步体会到列宁在解决问题中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方法和敏锐的判断力,明白自己要拥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研究意识。
在本节课里做得较好的就是词汇教学。词汇教学的重点是准确的理解词义,因为只有正确地理解词义,才能够正确地去应用。一些抽象的词语就需要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细细地体会。因而我在教授《蜜蜂引路》一课时,对“果然”一词的教学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列宁是怎样观察的?读一读。
生:(读“他仔细------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看到园子旁边的小房子,列宁会怎么想呢?
生:他会想:这里是不是养蜂人的家呢?
生:他会想:这可能是养蜂人的家吧。
生:列宁看到园子的小房子会这样想:这房子一定是养蜂人大家。
师:为什么会是养蜂人的家呢?
生:因为蜜蜂都飞到园子里去了。说明这里是蜜蜂的家。养蜂人一定住在附近,所以园子旁边那座小房子一定是养蜂人的家。
师:列宁走过去敲那所房子的门,这房子是不是养蜂人的家?
生:这所房子是养蜂人的家。
师:书上是怎样说的呢?
生: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
圣:对了。列宁想,这所小房子可能是养蜂的人的家。结果开门的真是养蜂的人。事实和列宁想的完全一样。这里用了一个什么词呢?
生:果然。
这样去引导学生注重从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比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要好的多。同样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想如果能经常这样引导,不仅能使学生对词义有确切的理解,而且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能力。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只有紧紧地围绕学生,多给他们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希望本文蜜蜂引路教学反思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