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分析:
这个班我是从三年级开始接手的,三年级是第二学段的起始段,通过前半个学期的训练,孩子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但他们的认识区域及学习能力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情感的体验不是很深,对于情节曲折的文章,不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还需要老师搭桥铺路,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始终鼓足学生的学习热情,方能更好地实现本节课学习的预期目标。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北斗七星、大熊星座等相关资料,并且在第一课时初读了课文,扫清了文字障碍,理清了顺序,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想像和联想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童话故事则是陪伴我们的一位良师益友,为我们编织美丽的生活花环,给我们无穷想象的空间。那么“谁能告诉我什么叫做童话?”同学回答。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他们人格化。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世界,看看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先了解作家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童话。
今天,老师会和大家上一节有意思的课,既要求我们要阅读又要说话,又要探讨,还要想象。所以这节课会很有意思。
二.读书我最棒【精学、精练指要】
1.划出生字词,注意其读音及意义。
生字词:
清澈(chè)干涸(hé)水罐(guàn)绊(bàn)倒舔(tiǎn)净
一瞬(shùn)间咽(yàn)了一口唾(tuò)沫(mo)
解释下列词语。
(1)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2)焦渴:(1)口很干渴。(2)比喻心情急切。
2.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1)读出故事味读出文中情
(2)快乐大声地“用童声来读”
那么,要读出故事味,而且还要读出文中情。读出故事味就不能用一般的读书方法来读,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像讲故事一样把内容读出来,那样就不会是“念书”了,而是带着情感在讲这个故事的内容。读出文中情,就是要把一些关键词咬准。特别是要把表示故事情节发展的字音突出出来。你看:“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这里的“竟”表示情节的突变,就要读出一种感到意外的味道来。
下面请大家重点体会“一天夜里……”和“她以为……”两部分,还是各自自由地朗读体会。过会儿咱们选几个同学用童声来读。好,开始读,开始像讲故事一样地读。
(学生欣然地朗读起来)
师:下面我们就请几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呢,就让我们沉浸于这个美好的故事中。我想请四位女同学来读;小女孩读小女孩的故事,挺有意思的,注意用童声来读。
(四位女同学自告奋勇演读课文,每人读一段)
三、你看行不行【精讲、精学指要】
(屏幕显示:你看行不行)(请同学们一起说)
同学们,要开动脑筋啦!看谁最有智慧,下面讨论四个问题。
(教师用生动幽默的语调发问。屏幕同时展现:
话题一:不写第一段行不行?
话题二:不写小狗与过路人行不行?
话题三:不写水罐的“变” 行不行?
话题四: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 行不行?)
请同学们自由地选择话题,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结构、人物、情节来思考问题。
(生读课文,思考)
(生分组活动,交流自己的见解)
(师组织全班的交流活动)
话题一:不写第一段行不行?
老师给大家作的小结是什么呢?―――介绍一种写作知识:在我们记叙文里,或者在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往往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场景里,比如说“狂风暴雨”、“大雪纷飞”、“烈日似火”等等,这时候人物做事是不是困难了一些呢?所以,第一段的这种场景就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用一种文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板书:写风写雨,笔无虚设)
课文里写的是“旱”,这一笔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当然是笔无虚设了。
话题二:不写小狗与过路人行不行?
侧面烘托。写了小狗和过路人,就有了更多的形象,就能多侧面地多角度地表现小姑娘的言行和心灵。
如果不写的话内容就比较单薄,写了就比较丰厚。
这样写就使故事更加曲折,使故事产生了波澜。如果单纯地写给母亲找水的话,这个故事稍微平淡一点。出现了小狗,使故事波折一下,然后又出现一个要水的人,故事又波折一下,这就叫做――一波三折,有了波澜,故事就有味道了。
话题三:不写水罐的“变” 行不行?
这是在烘托,同时点出了故事的发展。
不写水罐的“变”是不行的。因为“水罐”是没有生命的物体,连没有生命的物体都被感动了,这就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这就表现了童话的色彩。
水罐变成银的,变成金的,然后又变出钻石,可以看出小女孩的品质正在不断地升级。
她的思想品质在不断地升华。
作者把水罐写的这样神奇,是为了说明爱心的巨大力量。
而且从文章情节的发展来看,小姑娘每有一次善良的行动,水罐就变化一次,这是一种巧妙的烘托。这就叫做―――(板书:美好穿插,诗意烘托)
话题四: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 行不行?
它呼应篇首,一下子就被你看出来了。
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善良的伟大,结尾好像有点象征的味道。
这一结尾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从文章的结尾来看,它是写得很漂亮的,它给我们这样一种感受,叫做―――(板书:结而不尽,耐人寻味)
下面老师还加上一个话题,你们猜一猜?好,请看大屏幕:
(屏幕显示:话题五:你也能问上一句吗?)
我想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出现七颗钻石,五颗不行吗?三颗不行吗?
噢,谁来答。
因为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大熊星座,也就是插图上的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常在夜空为人们指示方向,北斗七星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神圣,所以应是七颗星而不是三颗或者五颗。
嗯,很正确,你可以得10分。
为什么要以“七颗钻石”为文章的题目?
是啊,为什么要以“七颗钻石”为题呢?
为什么要以七颗钻石为题?这是小姑娘美好心灵的结果!
这是一个文采飞扬的题目,起到了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的作用。
你用的文学语言,多美!
四、思绪飞扬【精练指要】
(屏幕显示,同时老师请同学们一起说:活动三:思绪飞扬
1.想一想,轻轻地描述一个好梦。
试一试,快乐地描述一个场景。
描述什么好梦,描述什么场景,老师都不讲,你们自己决定。好,请同学们默想两分钟,开始编故事。(同学们构思)
范例:小女孩梦见一个神仙走到她面前。因为这个神仙被她以前做的那些好事所感动,所以对小女孩说可以答应她两个要求。于是,小女孩说,现在正有一场大灾难,请让所有的人都能喝上水,而且让所有的人都能健康地活下去。这位神仙对小女孩说:“我可以满足你的要求。”然后就走了,而小姑娘也醒了。
这个同学理解了这篇童话的深意。好,第二位发言的是谁呢?
2.下面大家还要完成一个问题,我们来用一句话描述一下小姑娘。(屏幕显示:噢,你能用一句话描绘一下小姑娘吗?)
是啊,小姑娘是童话中的一个人物,就像稻草人、快乐王子一样,那么,她是一个什么样的童话形象呢?小结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这样说―――
(屏幕逐句显示:
小姑娘是一个童话形象。
小姑娘是一个善待别人的人。
小姑娘是一个让上苍感动的人。
小姑娘是一个阳光女孩。
小姑娘是一个有钻石般心灵的姑娘。)
小姑娘是一个童话形象,要注意这一点。因为故事中小姑娘是一个善待别人的人,小姑娘是一个让上苍感动的人,因此有了这个美好的童话。用现在的话说,她是一个阳光女孩。她是一个有钻石般心灵的小姑娘!这一节课,我们大声读起来―――让我们读的心情激荡;我们说―――说的智慧碰撞;我们想―――想的思绪飞扬。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上的是全区示范课,教学完第二课时,我感觉这节课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而且也受到了全区老师的好评: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能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确立得当,训练主线清晰明了。目标落实扎实有效。使学生在理解教材和把握单元知识能力增长点的基础上,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2、课堂教学环节紧凑、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重点突出,难点也得以有效突破。这节课,在问题及环节设置的梯度上也很有层次性,我切实注意到了适时的点播和引导,如,在进入研读课文环节前,我先让学生找出水罐发生变化的句子,然后再引导质疑:“找出这些句子后,不由得就使人产生了一些问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呢?”学生就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我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整:水罐有哪些神奇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为什么不把钻石留给小姑娘她们,而让它变成星星呢?……这时,教学目标也相机生成,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便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就很好促进了教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另外,我还给学生提供了读的空间、思考质疑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朗读、交流、理解就很到位。
3、教学方法选择恰当,课堂上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探求知识的乐园,实现了学生生命成长、文化素养全面提升的目标。《七颗钻石》是童话,创设情境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童话之中,以读代讲的方法,再辅之于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但体会了童话的优美,而且还深入理解了童话揭示的事理。学生的学习,我主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探究、朗读、想象、小组合作等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
4、注重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三年级的毕竟学习能力很有限,而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小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是在诵读体验、领悟内容、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就以读为基本手段,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要解决我们梳理出的这些问题,老师交给你们一个读书方法好吗?请你用曲线画出自己最感动的词句,自己先独立思考,并在旁边批注一下你感动的原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听听别人的感受,看能受到哪些启发?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找的句子最准确,理由最充分,看谁读得最能感动大家。”。我这样设计就教给学生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解决了孩子们不知道怎样学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谈感动的理由时,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感受,思维产生了砥砺与碰撞,更好地促进了思维及语言的发展,此时对水罐变化原因的理解也迎刃而解了。在交流读悟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了“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关键词句进行感悟,再注意采用指名读、自由读、整体美读等以读代讲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把语言现象与情感表达融合在一起,这样就达到了人文性、工具性的统一,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训练了学生听、说、读、思的能力,达到了一举多效的作用。
5、适时的引导学生在文本的空白处补白,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拓展。如,小女孩会到哪儿找水?又如,从水罐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后,久旱逢甘露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及如果没有“爱心”,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的景象等进行想象, “文中以水罐的变化为线索,讲了爱母亲、爱动物、爱孩子、爱他人的故事,那还会有什么爱的故事发生呢?”大胆鼓励学生继续创编爱的故事:爱植物、爱朋友、爱社会、爱身边的一切……给他们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又升华了对博大无私的爱的认识,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这也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6、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和美读、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但学到了抓重点词、充分发挥想象、边读边想,加上感情朗读等朗读方法,而且还在感情朗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当然,再完美的课也有缺憾的时候,如,本节课学生在课外资料的收集和交流方面,如,对大熊星座含义的理解和探究,如果老师能注意再交给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并加以引导,让学生适时引入课堂,那整堂课就更会精彩不断了。
希望本文《七颗钻石》教学设计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