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档线”又称“抛档线”是对应省招办来说的,表示省招办向高校投出了档案。
可见,他们是相同的数字,不同的称谓而已。例如:2008年某高校在北京当年计划招生100人,一批控制线528分以上第一志愿报考该校人数为200人,由于第一志愿生源充足,该校确定的调档比例为110%,那么排名第110名考生的成绩550分就是该校在当地的调档线。
每一年,在各地区高招办编印的高考资料汇编数据中还有一个词,叫做“第一次提档线”?,以北京地区为例,细心的家长会注意到,大部分“第一次提档线”与公布的高校录取线相同,但也有的学校是不同的。例如: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调档线(第一次提档线)是576分,它既不是校本部专业录取的最低分592分,也不是国际学院专业录取的最低分562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来看调档线是怎样产生的?
高校调档线是省招办在投档(抛档)过程中,在该批院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基础上,将第一志愿填报了某高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序,根据高校在当地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最高120%,最低100%)进行第一次调档时产生的,最后一名考生的成绩就是这个高校的“调档线”。
“调档线”是在高校确定调档比率或根据生源情况确定调档位置后产生的调档分数,通常向社会公布的调档线是指“第一次调档线”,也就是“第一次提档线”。不是特殊情况下补充调档的最低分数,也不是指特殊类型招生的补充调档最低分。由此可知,大部分“第一次提档线”与公布的高校录取线相同,一方面说明高校基本上不退档,另一方面也是按招生计划1:1调档的高校增加了。
现在明白了,北邮之所以产生了两个最低分,那是由于该校国际学院高学费的特殊性造成的,由于北邮招生章程规定专业调剂范围不含国际合作专业,这就使得一次调档线上国际学院往往不能完成招生计划,该校不得不进行补充调档以便进一步录取有国际学院专业志愿的考生,国际学院最低分就是这样产生的,这部分考生数据可以在“大厚本”中查找到。还有一些情况也会产生类似这种的现象,比如招生院校增加了招生计划,超过了调档范围,以至于不得不再次调档,以完成录取任务;再就是由于专业级差的影响,处于调档线上的考生志愿不合理而又不服从专业调剂,为满足院校的录取需求,省招办也会顺序投档让更多的考生获得录取的机会。
正因为如此,调档线是一条虚线,受调档比例和实际录取的影响,不一定就是高校实际录取线。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能以调档线作为填报志愿的依据,只能作为大致的参考。真正对填报志愿有实际意义的是高校的最低录取分和平均分,在对待最低录取分时也要注意类似北邮的情况。
那么,调档线与批次控制分数线有什么关系呢?高校的调档线会高于或等于控制分数线。第一志愿生源充足的高校,调档线高于同批次控制线,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高校,调档线等于同批控制线,也就是说批次线上的考生将全部被调档。
举例来说:一所大学,2008年在某省理工类招生计划是42人,该校确定的调档比例是120%,省招办向该校投档的人数是50人,学校可以在这50人中择优录取42人。如果录取了第50名考生,则最低录取分数线等于调档线,如果录取的最后一名考生不是排名第50名的考生,则最低录取分数线就高于调档线,随着这一过程的完成,最低录取线也随之产生。但是,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高校出于招生的目的,往往最终公布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并不是该校录取的最低分。
在每年的高考网上录取前,高校根据省招办提供的生源情况确定是否调整计划及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省级招办按高校的调档要求向其投放考生电子档案即产生“投档线”,也称“第一次调档线”,发生生源不满等其他情况时,可能会多次调档,最终完成录取。各省教育考试院高招办也会在第一时间公布各校的“调档线”,这通常是“第一次调档线”,而最低录取线往往由高校招生办公布和负责解释。
希望本文投档线是什么意思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