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inst.of technology(mit)是美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从事科学与技术教育与研究的一所私立大学。1865年创建于波士顿,1961年迁到现在所在的坎布里奇。虽然后来增设了人文、社会科学等系科,但该学院仍保持了其纯技术性质的特色,主要培养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其办学方向是把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教育与研究结合起来。mit创建之初,只有15名学生,经过近140年的发展,现已有学生近万名,并且已被世界公认为与牛津、剑桥、哈佛等老牌大学齐名的、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的世界一流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校训:理论与实践并重
massachusettinstitite of technology(mit):mind and hand.
从麻省理工学院校训,看美国大学选择
麻省理工学院(mit)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市,成立于1861 年。经过140 多年的发展,麻省理工学院现已被世界公认为与牛津、剑桥、哈佛的老牌大学齐名的、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的世界一流学府。
“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其创始人威廉・巴敦・罗杰斯在反思自己教育静的过程中曾产生过创建一所“超过国内任何一所大学”的学校的想法,这所学校不仅仅是能传授工艺技能,重要的事要为学生们将来在工业部门工作打好科学理论基础。
罗杰斯认为透过教学与研究并且专注社会上的实际问题,是培养专业能力的最好方法。于是,100 多年来麻省理工学院都致力于适合实际的教学和研究,并将“通过实验进行学习”作为学校的教育信条。
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从事科学与技术教育和研究的一所私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师资质量和水平是公认的,共有近1000 位教授,1:10 的低师生比例确保了这么多优秀学生始终都能得到第一流的指导。
当然,这并不能改变其学生负担过重的现实,在这儿学习被比喻为“从消防水管中找水喝”、“学习、睡眠和朋友三者必舍其一”--精英就是这样被磨炼出来的。前不久,英国的《金融时报》公布了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表示中国大学生普遍缺乏应用技能,英语水平低下,只有10% 的毕业生拥有跨国企业就业所必备的实践技能和语言技能,中国经济转型急需高素质至大学生!
而在国内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中,对“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大学生普遍认为是外语和计算机。
但调查显示,只有5% 的用人单位支持这种观点。与之对应的,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实干精神和综合素质,可大学生中这样认为的占12%。可见,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有人说,目前国内培养的大学生只有理论知识而不具备实践能力,只能算是个“半成品”。这种说法或许有些极端,然而的确反映了我国大学教育中存在着的一些不可忽视的现象。
究竟,造成我国大学生“笔头能力强,实践能力差”的症结何在?实践能力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到底有多重要?
麻省理工所坚持的是培养手脑并用的精英人才,在麻省人看来,一个人即使懂得许多高精技术,但不会动手,不会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科技运用于生产,那就称不上精英。
作为一所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为主的综合性大学,麻省理工鼓励学生活学活用,将自己所学的理论联系于实际的动手过程中,并在此期间直观地增进自己的理论知识。
在麻省理工学院,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没有市场的。早在19 世纪90 年代,麻省理工学院从教师本身做起,首先研究并奠定了粮食热辐射存贮的现代科学基础。1900 年,美国的第一个物理化学实验室首先在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从此,物理、化学工程、建筑、管理、计算技术、生物学、航空等各个学科都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钻研探索和诞生,迄今为止,这里先后诞生了一批享誉世界的科学巨匠和无数的科学奇观: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导航系统在这里设计完成,举步月球的4 名宇航员更是在这里一飞冲天;
◆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跨越时空,令人叹为观止;
◆三极管、集成电路和磁存储器在这里相继问世,从此掀起了计算机的革命风暴;
◆世界上第一款电子游戏和第一个玩具机器人在这里孕育而生;
推动教育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真知,麻省理工学院就是这种与众不同的信念熏陶下,在美国乃至世界的同类大学中独树一帜。而其培养的精英,也多以效率高、凝聚力强、合作协调、活力充沛见长,成为各企业争相录用的人才。
一位在麻省理工留学的中国学生谈起该校的教育方式时说:“几乎每节课,我们自己动手或参与的机会,并且有学生来参与的时间通常都要超过一半。除了课堂互动外,每门课程一个阶段结束后,教授总会要求我们思考如何运用这项技术或理论。我周围的同学常常会有许多构思精巧但十分实用的小发明。
这一切都让我深刻感受到麻省的教育理念:手脑并用,从实际动手中掌握新的知识并且让他真正为自己服务。”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学院, 有一个项目“sloan innovation period-first year challenge”--模拟实战商业竞赛,就是麻省理工学院本着其精英培育法则而设计出的一项著名的实践赛事。
比赛类型是模拟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等整个流程。在最近的sloan challenge 比赛中,斯隆学院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mba 学生分为28 家虚拟公司为将一款神奇的高科技雨伞产品率先推向市场开展竞争。这款产品的特点是速干、可以缩小为衬衣口袋大小并且可以上网。
在比赛中,以前从未见过面的各支队伍只有一天的时间来设计产品、编写营销与销售计划、制定公司的业务计划以及开发财务模型,最后向风险投资家进行推销。
当然对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来说,获胜者得到什么物质奖励并不重要,重要的事,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迅速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的沟通与接轨,为自己将来的事业打下基础和获取经验。优秀的参赛者更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来直接获取许多大公司的赏识,登上一条有发展前途的便捷之路。
在麻省理工,获取经验的机会比比皆是。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便充分考虑到了社会现实和未来职场,将理论知识通过模拟仿真的社会课题来加以运用,1:10 的低师生比例更是确保了优秀学生都能得到第一流的指导。
“通过实验进行学习”,使得麻省理工的学生们在毕业后,能从容地应对比课本中更复杂的实际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其学校的受教过程中,其实已经比他人早一步接触到实质性的工作,领先一步,当然走得更稳更快。
比如说,上著名营销专家nader tavassoli 教授的市场营销课时,教授便会通过鼓励同学组建自己的虚拟公司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授根据专门的计算机软件随机给每个公司一定的资源优势和劣势,比如说“资金丰富但研发力量不足”等,学生们要在进行市场调查、预测客户购买请向后设计新商品,经过生产、定价、营销、售后服务到产品淘汰等环节的训练。当然,每个环节都是虚拟的,产品数量、质量等都是根据公司的情况预测计算出来的。然后,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比赛每一步的跟踪,对学生分步骤打分,最后根据每个公司的盈利情况打出总分。
类似这样的教学方式,同实际的商战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对于学生来说,几乎等同于自己在日后的职业岗位上进行实际操作,为自己带来有用的经验。这样的课程设置,对于麻省理工的学生来说,自然意义非凡,极具实用价值,深受学生欢迎。
希望本文麻省理工学院校训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