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海洋大学(ocean universitof china),简称中海大,原名青岛海洋大学,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始建于1924年,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校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海纳百川出处有三:(1)《庄子・秋水篇》:“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纳之。”(2)东汉许慎之《说文解字》:“海,天池也,此纳百川者。”(3)林则徐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注:1839年3月,林则徐奉旨以钦差大臣身份到广州查禁鸦片,在其厅堂内挂此联,借以表明为人为官之肚量、为国为民之心迹)。
海纳百川意指:海之大,能容纳一切河流之水。形容度量、气度、胸怀之宽广。喻指海大培育之人应虚怀若谷,有大海般的胸襟;海大园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能容纳各种学术思想;海大能容纳包括大师级人才在内的各路群英,能采纳来自各界的有益之言行、有益之成果。
取则 出自晋陆机之《文赋・序》:“操斧伐柯,取则不远。”其字面意义是说,拿着斧子去砍斧柄,所要砍的斧柄的样子(如长短、粗细、木质等)已在心中有数,不会没有标准。朱熹之《中庸章句集注》注:“柯,斧柄。则,法也……言人执柯伐木为柯者,彼柯长短之法,在此柯耳。”取,这里用其选择、探求之意;则,这里指法则、规则、规律。取则,是指干事情、做学问要有所分析、综合,探求科学规律,既要遵循法则、规则,又不因循守旧,拘泥于条规之中。
行远 典出《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说的是君子求学之道:欲达远大目标,必定从近处出发;要想攀登高峰,就得从低处起步。
取则行远意指:海大人既能够遵循科学精神,又能够眼界高远、目标远大,且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体现了海大人志存高远、探索不已、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追求。
历史沿革
1924年8月,直系要员高恩洪选用德国侵占青岛时所建俾斯麦兵营(现鱼山校区北半部分)为校址,创办了私立青岛大学。
1925年5月,直奉战争再起,直系败北,校长高恩洪被逼去职。1925年只招收了铁路管理科学生20人,1926至1927年未再招生,1928年5月停办,学生均按结业处理。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由何思源、杨振声、赵太侔、杜光埙等11人组成筹备委员会,着手在济南筹建国立山东大学,但因"五三"惨案后日本拒不从济南撤兵,筹备工作无法进行。1929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建议,指令将国立山东大学筹委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在青岛筹建国立青岛大学,校址就选在原私立青岛大学。
1930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著名作家杨振声为校长,正式成立国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大设文、理两个学院,分设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教育学系、物理学系、数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
1932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议决,将国立青大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命赵太侔为校长。赵太侔接任后增聘老舍、洪深、张煦、丁山、王淦昌、童第周、曾呈奎等一批专家、学者任教,师资阵容更为齐整。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国立山大奉命迁往安徽安庆,不久又迁往四川万县,在青岛只留下校产保管委员会。
1946年春,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国立山大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任校长。
1951年3月,在济南的华东大学奉命迁至青岛,与国立山大合并,定名为山东大学。
1958年10月,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后,以留在青岛的海洋系、水产系、地质系、生物系的海洋生物专业、物理系和化学系的部分教研组,以及数学、外语等直属教研组部分人员等为基础,经中共中央批准,于1959年3月成立了山东海洋学院,并列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
1960年10月,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
1962年,教育部撤销山东地质学院建制,其人员和设备并入海院,与海洋地质地貌系合并成立海洋地质系。
“文革”期间,学校被迫停止招生5年。1965年山东海洋学院划给国家海洋局建制,1979年重归教育部直属。1971年山东省对高校布局和专业进行调整,水产系并入烟台水产学校,1978年初又归建到山东海洋学院。
1988年,学校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校名为邓小平同志题写。
2001年2月,国家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重点建设中国海洋大学。
2002年10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希望本文中国海洋大学校训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