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开大学(英语:nankai university,简称:南开、南大、nku),原称私立南开大学,坐落于天津市南开区八里台。南开大学是1919年由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严修、张伯苓创立的私立大学,成立之时设文、理、商三科,后发展为综合性大学。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南开大学校舍毁于战火,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共同南迁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直至战后回到天津八里台原址复校。 南开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南开校训是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范孙)先生和老校长张伯苓先生于本世纪20年代前后共同制定的。按照他们的教育思想,办新学校的宗旨不同于办旧学,他们认为办新教育的宗旨是要培养人才,为社会谋进步,为公众谋福利。
“允公”应解释为要求受教育者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具体到教育事业,即要求南开学子热爱母校,维护校风校誉,作者注)、大公无私、―心为公,在学习和工作中强调无私奉献精神。
“允能”者,是要求受教育者理论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工作能力,努力方向是锻炼救国自强能力和精神。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求受教育者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日新月异”的意义就极明显清楚了,即要求受教育者有强烈之进取精神。张伯苓在1916年9月在给学生所作的题为“打破保守,努力进取,建设新中国”演讲中说到:“吾校与他校较,各校中有进取者焉,有保守者焉。吾校进取者也。即以各校各项 竞争而论:吾校所得结果如何,汝等之所共知也。此即进取之效力也。推而至于国家亦何不莫然,故欲强中国,非打破保守、改持进取不可也。”他在演讲中又指出:“进取之说自古有之,《易经》曰:‘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彼之所谓天行建者,乃指昼夜相承,春秋代继,无时或已,长此不怠而言也”。很显然这
就是“日新月异”的原始出处。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受教育者的时代使命,是不断改革、不断前进、自强不息、永攀高峰,面向祖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奋勇走在世界发展大潮的前沿,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伟大祖国而奋进。
文理并重 源远流长
南开大学创校之初,设文、理、商三科;1929年改科设院,增设医预科;1932年商学院改设经济学院,并创办化学工程和电机工程系;1946年设文、理、政治、经济和工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成为一所文理综合大学。80年代以来,经过20多年的建设,南开大学已建有21个专业学院(系),设有研究生院、中国apec研究院、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滨海学院(独立学院)。
学科实力雄厚 办学特色鲜明
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现有专业学院22个,并设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现有本科专业80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硕士点231个,博士点17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27个。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科技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环保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9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外专局“111”创新引智基地5个,基金委创新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013年度)3个,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7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4个。
希望本文南开大学校训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