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不讳言自己不懂互联网技术,至今还只是会收发E-mail和上网浏览等基本操作。
跟很多搞网站的技术精英比较起来,马云的学历并不突出。他第 一次考大学考不上,因此投身社会。他当过秘书,也做过搬运工作, 踩着三轮车帮人家把书刊扎在一起,25本成一包,踩10公里路通过火 车渠道转发到其他地方。后来边工作边考大学,考试成绩还是不怎样 。他说:“当时的成绩只能选杭州师范,因为那是师范每人念嘛!” 但是他进入杭州师范后却非常用功,由于从小自己就在西湖旁边 苦修英文,也找外国人“陪练”,所以进入师范的英文系后,马云驾 轻就熟,不仅读出好成绩,同时也参与了许多活动,成为学生会和杭 州市联合会的主席,结识了许多朋友。 毕业后,他成为500个毕业生中唯一被分配到大学里教书的学生 ,其他同学都成为中学教师。他被派到杭州电子及工程学院当英语及 国际贸易讲师时,师范学院的校长对他说,他是学校的骄傲,希望他 能够至少教上五年书。 马云说:“所以我信守承诺,认真教书教了六年。不过,我觉得 年纪太轻当老师不好,没有生活经验。” 尽管年纪轻,他还是被选上全校最好的10位老师之一,而且破格 被提升为“讲师”。
之后,马云离开教职。这位老师成为“网中人”,依他自己的说 法,完全是一种“意外”。1995年第一次到美国时,对电脑一窍不通 ,有朋友向他介绍,让他输入一个词时,他输入了Beer(啤酒)这个 词,结果显现的有德国、美国等地的啤酒,唯独没有中国的。他再好 奇地输入了China(中国),电脑的反应是“没有数据”。而在输入 中国历史时,出现的只有一则50个字的短文。
马云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没有中国的东西? 过后,他做了一个实验,请朋友做了一个杭州翻译社的网页,结 果在三个小时内,就有七个来自美国、日本和德国的读者浏览。 他的结论是:这个东西有很大的潜力和影响力,它将改变这个世 界。 这一年,他创办了一个名为China Pages的网络公司,两年后, 公司收益达到600万元人民币(约110万新元)。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部 邀请他出任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咨讯部主管,而在他的领导下, 中心的资讯交流组在1998年的业务收益达到540万元人民币,纯利达 290万元人民币。 马云回忆起这段工作经历时,认为自己“受益非浅”。他说:“ 杭州毕竟是小城市,眼光胸怀小。到了北京后,我学习从全国的角度 看问题,眼光更宽,经验也更多,同时更了解全国企业电子业务发展 的趋势。” 去年初,他离开了外经贸部,实践他的alibaba.com理念。
他说:“过去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任何事情的发展没有商业在背 后支撑,很难持久。而资讯科技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游戏,因为如果 只是游戏,有一天游戏会结束。资讯科技的发展,是一场革命,它将 改变商业的方式,改变人类生活的各方各面。”
所以他准备用很长的时间来建立一个贸易平台,但他说现在工作 只完成5%而已。
对于将怎么去赚钱的问题,马云有自己的一套:“我不希望只完 成10%至15%的工作,我们就想我们需要赚钱,这是不对的。我觉得要 从中滚出钱来,方法很多,但时间还没到。到了有一天这个网络有 500万个会员的时候,还有什么钱是赚不出来的?” 他认为现在互联网的收入模式“不一定很对,不一定是最好的”。 马云说:“我想像中的模式应该是非常自然的,应该像自来水一 样。人们最早发明电的时候,谁都想不到怎么去赚电的钱,但现在人 们用电就很正常。互联网以后会发展到你收费他交费是很正常的。” 对于alibaba.com,他有更大的抱负,试图在全球拓展。马云说 :“今天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一个事业,不是一个赚钱的工具。我们希 望alibaba.com会持续50到80年,而不是五年。” 但是这个工作,不会由他一个人终身承担。他说:“有很多人才 干的比我好。我自己安排5年当老师,10年在企业里。我30岁的时候 离开学校,30至35岁是练身体的阶段,接下来到40岁之间的时间要往 前冲,之后就退休。” 他说得相当坚定。马云说:“我将来还是可能回去当老师,像我 这样走出学校的原因是一种直觉,认为可能这东西会很有前途。但我 也不知道,也许最终会失败,也许不会。
“对我自己来说,我要得到的是经验,去尝试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哪怕我失败了,也是一种成功。以后我再回去当老师的时候,这是 我可以跟学生分享的东西。我成功过,失败过,我经历过。这些是我 觉得最有意义的东西。”
马云周围的朋友对他有这样一个评价:“这个人如果3天没有新主意,一定会难受得要死。”
马云思维的活跃程度从中可见一斑。连他自己也说:“如果我失去了创造性的思维,那我这个人就一点价值也没有了。”但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在别人还不理解的时候,却会招来不好的名声。
1995年,已经在大学教了七、八年英语和国际贸易的马云,被浙江省政府请去为一个外商投资项目当翻译和顾问。这时他发现互联网上有关中国的资料非常少,他设想“如果把中国的企业放上去效果会怎样?”于是他请人给杭州一家自己熟识的翻译社作了一个网页,网页十分简单,只有文字,说明翻译社有多少翻译员,价格如何等等。上午9点半,他在西雅图把网页发布出去,中午12点就收到了4个邮件。
“哇,我当时真的很激动啊!真的有效果!”马云现在回想起来,还流露着兴奋的神色。随后,他和国外的网页设计者签了合约,要把中国的企业资料放到网页上,向全世界发布。但国外的合作人收费很贵,他必须向企业收费才能把这个设想进行下去。
于是,马云回国后马上找了24个朋友到自己家里,跟他们说:“嘿,我要做这么一个东西。”
接着便给他们讲互联网,但当时的马云对互联网也懂得不多,说得大家糊里糊涂。朋友们都很吃惊,你放着好好的大学讲师不当,去玩这个东西?当时就有23个人反对,只有一个人说:“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就试一下吧。”马云说:“好,那就干了。”
借了一点钱,加上几年来的积蓄,马云叫上妻子,又找了一个学自动化的搭档,一共3个人开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他天天出去跟人家讲互联网的商业作用,请企业同意把企业资料放到互联网上并为此付费。但当时的环境并不像今天,互联网对许多人来说听都没听说过,更别说掏钱了。人们用怀疑的目光看马云,甚至把马云当成了“骗子”。他为了让大家接受互联网,干脆来了个“兔子先吃窝边草”,把朋友们的公司资料给美国寄过去,免费给他们放到互联网上。嘿,竟然真有效!这些公司中的几个宾馆、电视机厂和律师事务所等都马上收到了来自国外的电话和传真,都是客户查阅了他的网页后发出的。
“但接下来就很残酷了,真的极其残酷。”马云说。企业收到的只是电话和传真,但由于企业自己并没有上网,根本看不到自己的网页,也根本不知道载有自己资料的网页到底是什么东西,再加上马云的公司既没钱又没背景,所以别人即便收到了信息反馈,也仍然持怀疑态度。直到1995年7月,上海终于首先开通了44K专线。马云立即叫来了杭州电视台的人,对着摄像机当场用一台486电脑通过长途电话与上海的专线相连并登录互联网,然后通过互联网从美国把客户的资料传到杭州。虽然当时的速度慢得可怕,一共用了3个多小时才完成,但马云至少给企业证明了自己并没有在骗人。
马云认为最好的模式就是把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最好。他对公司的要求是千方百计把网上交流做好,把信息做好。至于网上支付、网上交易等完全可以通过现代银行的支付手段,为什么要搬到网上来呢?他觉得在国内资金流、物资流系统不完善的环境下,完全没有必要把三五年之后的事拿到现在来做。
“阿里巴巴”的将来是什么?马云说,我们希望改变全世界2000万商人的工作方式,我们希望每天早上商人打开自己的电脑、手机,首先看到的是“阿里巴巴”的界面。现在马云强调的也是“阿里巴巴”一直以来遵循的:利用国际资本迅速开拓国际市场,培育国内市场。欧美国家的企业信息化的程度较高,对电子商务的需求也较强烈。相比之下,国内的市场就还处于培育阶段。因此“阿里巴巴”的策略就是从一开始就打入国际市场,利用国际上良好的商业环境迅速扩大市场、壮大自己。马云说,“阿里巴巴”不会把精力消耗在国内永无出头之日的恶性竞争当中,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做一些培育市场的实事。这就是马云的过人之处。
马云很强调“阿里巴巴”的精髓是用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马云认为,一个缺乏文化的企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没有文化的网站也将是一个缺少灵气、无法聚集人气的网站。竞争对手能够拷贝我们的网站,但是无法拷贝我们的文化,无法拷贝我们的团队。马云相信,凭借他们富有创业精神的团队,即使所有的机器在瞬间毁于一旦,他们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建“阿里巴巴”。他重视西方的运作手段,要求公司的管理、资本的运用、全球的操作均采用西方的方式,并用严格的制度保证事业以高效严谨的模式运行。马云的几句名言,既能体现出他绝妙的思维,也对大家进一步理解他的创业精神有所帮助:
关于赚钱:真正会赚钱的是把钱看轻,把事做好。
关于竞争:最大的失败是放弃,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对手是时间。
关于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经济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比兔子还要快,又要比乌龟还要耐跑。竞争会迫使更多的企业上网,不上网的企业,会老不会大。
关于风险投资:我们选风险投资商的难度和风险投资商选我们的难度一样。
参考资料:http://www.zjtt.net.cn/life/grfz/ycrw/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