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现代化即中国要在20世纪末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是是1964年12月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由毛泽东建议,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来的。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20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
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周恩来在报告中 号召全国人民“在不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时,首次提到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说法。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50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 能达到你们70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就是达到这个水平,也还要做许多努力。”邓小平提出这个“新说法”的背景,就是他当时刚从美国、日本访问归来,亲眼目睹了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这促使他对我们党提出的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进行慎重的再认识。之后,他多次提到“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个说法,并且经过政治局会议讨论,公开宣布了这一奋斗目标,把这个“新名词”写进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篇著名文章。
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的概念是在1979年12月6日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谈话中。当日本客人问及中国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构想时,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1]他还强调指出,“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只是一个小康的国家” 。
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慎重而现实的思考,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思想,并用 “小康”概念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之后,邓小平又郑重地提出了实现小康社会构想的具体标准,这就是 “翻两番”。所谓“翻两番”,就是以1980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50美元为基数,用10年时间翻一番,到1990年达到500美元,再用10年时间再翻一番,到本世纪末达到1000美元。邓小平在1981年4月14日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指出:“一九七九年我跟大平首相说到,在本世纪末,我们只能达到一个小康社会,日子可以过。经过我们的努力,设想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就是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经过这一时期的探索,看来达到一千美元也不容易,比如说八百、九百,就算八百,也算是一个小康生活了。”
这一设想后来作为战略目标写进了党的十二大报告。后来,邓小平根据形势的发展,又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他对小康社会的思考不断深入,其内涵不断丰富,从而明确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从1981年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总产值翻两番”,“实现了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这是党的文献首次使用“小康”概念,并把它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构想。
工业、农业、国防、科技
四个现代化即中国要在20世纪末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是是1964年12月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由毛泽东建议,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来的。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20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
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
工业 农业 科技 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