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乙肝的整个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其临床表现为:
(1)黄疸前期:即从患者开始有症状到出现黄疸这段时间,约为数日至2周。起病时患者常感畏寒、发热,体温38℃左右,少数患者可持续高热数日。更为突出的症状是全身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尤其厌恶油腻食物,上腹部堵胀满闷,尿黄似浓茶水,大便较稀或便秘。在这阶段,有的患者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类似感冒。有些患者可伴关节酸痛而被误认为风湿病。也有少数人有剧烈腹痛而误认为急腹症。还有少数人可出现荨麻诊。此期中末,查体可发现肝区叩击痛及压痛,半数以上患者肋缘下可触及肝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升高,尿胆红素阳性。肝病表面抗原或二对半阳性、肝病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阳性。此期患者的血液、大小便、呕吐物中均含有大量肝炎病毒,因而有很强的传染性。
(2)黄疸期:患有巩膜(眼白部分)、皮肤及粘膜黄染,于数日到2周达高峰。此时发热减退,消化道症状却进一步加重。肝脏肿大压痛。约10%~35%的患者脾脏亦肿大并能触及。血象白细胞正常或稍偏低,肝功能试验明显异常,血清胆红素在17微摩尔/升(1.0毫克%)以上。此期一般持续2~6周。
(3)恢复期:黄疸渐消退,症状逐步消失,肝、脾肿大日渐回缩,肝功能趋向恢复直至正常,为期约4周。
这是最完整最好的资料。
参考资料:http://www.xiehehospital.com/2004/11-21/***********.html
饮食:急性期为清淡饮食,之后为正常饮食即可.
传染途径:血液传播:如不洁注射、不洁血液制品的应等;不洁性传播等。
治疗:给予适当护肝药物即可,检测有无重症肝炎发生,卧床休息,好转后适当下床活动。
急性黄疸乙肝根据临床表现,急性黄疸型肝炎似属中医黄疸中的“阳黄”范畴,认为系感受湿热之邪熏蒸肝胆,蕴郁脾胃,迫使胆汁疏泄失常,外溢肌肤所致。且发病急、病程短,临床表现为胁痛、日苦、呕恶、厌油、纳差、痞满、尿黄、身目仅黄、色鲜明、全身乏力等湿热症状。治宜清热利湿,解毒退黄。
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包括母婴传播),家庭成员应注意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和各种分泌物。但一般的生活接触如谈话、握手、共用家具、玩具、电器、书籍等、都不会导致传播。
乙肝病人急性期和病情活动期,以静养为主;若在黄疸加深阶段,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和病情静止期,可适当从事各类强度较轻的文体活动或劳动,以不累为度。
无症状乙肝病毒感染者可以结婚生育。为保证配偶不会因共同生活而感染上乙型肝炎病毒,健康的一方需注射乙肝疫苗,待体内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后再结婚,并选择适当时机生育。
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子女,分娩后都立即给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以阻止肝炎病毒传染给新生儿。
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可口,控制高脂肪和高糖饮食。应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
肝炎饮食治疗
(1)保证充足的热量供给,一般每日以8400~10500千焦(2000~2500千卡)比较适宜。过去提倡的肝炎的高热量疗法是不可取的,因为高热量虽能改善临床症状,但最终可致脂肪肝,反而会使病情恶化,故弊大于利。
(2)碳水化合物,一般可占总热能的60~70%。过去采用的高糖饮食也要纠正,因为高糖饮食,尤其是过多的葡萄糖、果糖、蔗糖会影响病人食欲,加重胃肠胀气,使体内脂肪贮存增加,易致肥胖和脂肪肝。碳水化合物供给主要应通过主食。
(3)为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应增加蛋白质供给,一般应占总热能的15%,特别应保证一定数量优质蛋白,如动物性蛋包质、豆制品等的供给。
(4)脂肪摄入一般可不加限制,因肝炎病人多有厌油及食欲不振等症状,通常情况下,不会出现脂肪摄入过多的问题。
(5)保证维生素供给。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等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C,对于改善症状有重要作用。除了选择富含这些维生素的食物外,也可口服多种维生素制剂。
(6)供给充足的液体。适当多饮果汁、米汤、蜂蜜水、西瓜汁等,可加速毒物排泄及保证肝脏正常代谢功能。
(7)注意烹调方法,增进食物色、香、味、形,以促进食欲。忌油煎、炸等及强烈刺激性食品,限制肉汤、鸡汤等含氮浸出物高的食品,以减轻肝脏负担。
(8)采用少量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