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1861年至1901年,共40年的历史。这一历史阶段最基本的历史特征,就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不断加深,直至完全形成。具体表现为下列四个特点:
第一、清朝政局的变动。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开始;主张对外妥协和好的慈禧太后勾结奕訢,通过“辛酉政变”夺取政权,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的腐朽统治;1862年,清政府向英法“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人民革命,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汉族官僚的势力扩大,掌握了清政府一部分军政大权;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行省,1885年又在台湾设行省,加强管辖;1898年戊戌变法,光绪帝被囚禁,慈禧太后宣布“亲政”;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列强在华的代理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的刺激下,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由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特点;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第三、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19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出现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法战争后签订的《中法新约》,最先体现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要求,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的程度大大加深了。《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大规模对中国资本输出,1898年又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成形成了。
第四、中国人民掀起“救亡图存”,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斗争。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在这一时期,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也兴起了。
(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同时中国经济也日益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样,中国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出现危机。1883-1885中法战争,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5)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并走向联合,利益趋向一致。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简单的说就是辛丑条约的签定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加速了这一进程,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