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观台有“天下第一福地”、“道家祖庭”之称。楼观台是道教始祖《老子》讲授《道德经》之地。《道德经》冠绝古今的五千言雄文,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研讨,至今久盛不衰,驰名海内外。
周至楼观台 道教宫观。在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二十公里的终南山麓。其地峰峦叠翠,清泉潺潺,溪流萦绕,松柏挺拔,修竹茂密,气候宜人,景色幽美;昔有“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里葺翠,以楼观为最佳”之说,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之美称。据宗圣宫碑记载:周康王时,关令尹喜在今之楼观说经台上结草为楼,每日登楼观星望气,精心圣道,因而得名草楼观。一日尹喜忽见天空紫气东来,吉星西行,预感必有先圣经此关,于是前往函谷关迎老子来楼观,执以弟子礼,问以至道,老子遂以《道德经》授之,故称讲经之处为“讲经台”。《混元圣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 (前219)封禅泰山之后,即在楼观之南修筑清庙,祭祀老子;又云汉武帝曾于说经台北建造老子祠。北朝时许多著名道士云集于此,讲经演教,遂为当时道教一大胜地。唐高宗时赐地十余顷于楼观,并于讲经台北二里处创建宗圣宫;时宫内建有殿、堂、楼、阁、亭、台、池、洞等大小道教建筑五十余座,常住道士多达二百余人,为楼观之中心;武德三年(620)改楼观为宗圣观。宋时曾名顺天兴国观。金代天兴年间(1232--1234),楼观殿宇屡遭战乱,焚毁殆尽。元代曾多次重修,规模可与唐时盛景相媲美。后因屡经天灾兵燹,至清末宗圣宫仅留残垣断壁,一片废墟。从此楼观台的中心便由宗圣宫转移到说经台;清末以后楼观台便专指说经台而言。楼观台现存的道教名胜古迹与建筑有:老子墓、说经台、炼丹炉、化女泉、上善池、仰天池、吕祖洞、五老洞、宗圣宫遗址、古银杏树、系牛柏、三鹰柏等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老子讲经台,该台系一座海拔560余米的峰峦,南依秦岭,北瞰渭水,树木葱笼,花草飘香,气势雄伟;从台南沿石阶拾级而上分别建有山门、灵官殿,至台顶入道院大门,院内主殿有三,即老君殿、斗姥殿、救苦殿;配殿有二,一曰太白殿,二曰四圣殿,另有钟鼓楼、藏经阁、道舍、客堂等附属建筑。台上碑石林立,匾额纵横,现存历代文人墨客碑碣石刻七十多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元高翮梅花古篆书《道经》与《德经》碑、唐欧阳询撰书《大唐宗圣观记碑》、载 隶书《灵应颂》、苏灵芝行书《唐老君显见碑》、负半千隶书《唐宗圣观主尹文操碑》等。
楼观台是我国道教的圣地
楼观台在陕西省周至县楼观镇境内,秦岭北麓。距西安市区西南75 公里,是我国道教的圣地。
这里是老子讲学的地方。西周大夫散关令尹喜在此结楼而居,称为楼观。他将流落在西戎讲学的哲学家老子款留家中,并在此筑台,讲授《道德经》五千言,故楼观又称说经台。所谓“道”是指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的共同的客观自然规律;“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是道教的理论基础和圣典。凡是一种宗教,都必有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也须有一个理论作为依据。老子的道德经就是道教的“教理”。由于此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很深的哲理性,成为春秋时诸子中重要的一个学派,并被普遍受到尊重。秦始皇首先在这里修建了老子祠庙,汉武帝曾进行过大规模的修葺。然而当时,我国道教尚未产生,只是作为学者崇拜而已。秦汉时,楼观作为瞻仰胜地已经闻名全国了。
《道德经》阐述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并且指出“天下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的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的多”;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本人虽不信神鬼之说,但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并不是极端的无神论者。这正符合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的思想。张道陵创教的本意是要和儒佛二教相抗衡。将孔子的老师、威望较高的老子奉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并说他的道法是老君所传授的。楼观台便成了道教的圣地。
另外,《道德经》主张“知足”“寡欲”,迎合了封建统治级阶利益, 受到封建皇帝的推崇。唐初,高祖李渊将老子甚致尊为其远祖。对楼观台进行了大规模充建。名声为之赫然。
今日楼观台,占地180 多万平方米,披山连岭,楼阁殿堂依山势分布在苍松翠竹之中。1986 年辟建陕西省第一座森林公园,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溶为一体,成为西安旅游区的热点之一。
参考资料:http://smlt.tl.gov.cn/showpost.asp?themeid=157671&page=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