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北同俄罗斯联邦交界,南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三国接壤,西至里海与乌拉尔山,东与我国的新疆毗连。面积约270万平方公里。1990年有人口1669.1万。
哈萨克斯坦北部为平原,中部为东西长约1200公里的哈萨克丘陵,海拔一般300—500米,东缘多山地,西南部属图兰低地和里海低地。半荒漠和荒漠地带占全境面积的60%。哈萨克斯坦的气候为显著的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除高山地区外,一般是干旱少雨,因此南部地区农业必须依靠人工灌溉。境内大部分河流都属于内陆封闭流域。主要河流有锡尔河、乌拉尔河、恩巴河、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等。湖泊除里海和成海部分湖区外,尚有巴尔喀什湖、斋桑泊和阿拉湖等。
哈萨克斯坦矿产资源丰富。铜、铅、锌、铬的储量居独联体各国首位,此外,还有铝、锰、钼、钛、锑、汞、金等矿藏。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贵金属矿主要分布在哈萨克中部,东哈萨克的阿尔泰山区,南哈萨克的山地。煤炭资源主要蕴藏在哈萨克中、北部。铁矿主要分布在北哈萨克的库斯塔奈州。石油资源集中物中,除南哈萨克的卡拉套山和阿克纤宾斯克附近蕴有磷灰石外,盐、芒硝、硫磺等矿藏储量也较丰富。
经过70多年,特别是近30来年的建设和发展。哈萨克斯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变成了一个工农业发达的共和国。1990年该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495.4亿卢布,人均产值为2918卢布。
工业是哈萨克斯坦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在经济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该国工业的显著特点是以矿业(包括有色金属、煤炭、石油、铁矿、铬矿和磷灰石的开采等)为主,加工工韭较为落后。哈萨克斯坦为原苏联最大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建有大型采矿场、选矿场,开采和精选铜铅锌铝等有色金属,生产铜铅锌铝和氧化铝,并副产硫酸等。煤炭工业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工业部门之一。1992年全国原煤产量为1.27亿吨。采煤主要集中在卡拉干达煤田和埃基巴斯图兹煤田。哈萨克斯坦也是原苏联石油重要产区之一。1992年原油产量为2750万吨。天然气产量88亿立方米,主要产于曼格什拉克半岛、布扎奇半岛和乌拉尔一恩巴油区。
过去,哈萨克斯坦是一个以牧为主的落后地区,哈萨克族居民长期从事畜牧业,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从1954年大规模开垦荒地以后,农业开始迅猛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1966—1978年粮食产量达到了2000万吨,成为原苏联的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1990年国家收购商品粮1476.2万吨。此外,哈萨克斯坦还产棉花、甜菜和烟草等。畜牧业以养牛业和养羊为主。1989年初,哈萨克斯坦拥有绵羊和山羊3620。6万只。 哈萨克斯坦现有五条铁路干线,其中土西铁路沟通了哈萨克斯坦同中亚、西伯利亚和许多重宴经济区的联系。阿克斗卡一德鲁日巴支线通到我国新疆的阿拉山口站。随着哈萨克斯坦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管道运输日渐重要。哈萨克所产原油经数条输油管输往古里耶夫、奥尔斯克炼油厂进行加工。在山区,公路为主要的运输方式,其中以阿拉木图-塔什干,比尔比无-霍罗格,塔什干-铁尔梅兹,杜尚别一霍罗格等公路意义较重要。哈萨克斯坦的许多河流湖泊汛期均可通航,内河航线长达6200公里。额尔齐斯河航期为180至190天,可通到我国布尔津,伊犁河3一11月通航,可通我国三道河子。
哈萨克斯坦主要城市有阿拉木图、卡拉干达、巴甫洛达尔、奇姆肯特等。阿拉木图市是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位于哈萨克的东南部,伊犁河的支流大、小阿尔马廷卡河畔。面积约170多平方公里,人口113.2万。该市曾称维尔内。因城郊盛产苹果,于1921年改称今名(哈萨克语意为“苹果城”)。
参考资料:http://www.cng.com.cn/allarticle/digest/world/20051210154432.html
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
国名:哈萨克斯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简称哈萨克斯坦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旗地为浅蓝色,旗面中间是一轮金色的太阳,其下有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靠旗杆一侧有一垂直竖条,为哈萨克传统的金色花纹图案。浅蓝色是哈萨克人民喜爱的传统颜色;花纹图案常在哈萨克民族的地毯、服饰中见到,它显示出哈萨克人民的聪明和智慧。金色太阳象征光明和温暖,雄鹰象征勇敢。哈萨克斯坦于19
91年12月独立后采用此国旗。
国徽:呈圆形。圆面中间是哈萨克人的毛毡帐篷圆顶图案,两侧为骏马,上端是一颗五角星,下端的饰带上用哈萨克文写着“哈萨克斯坦”。
国家政要:总统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nursultan abishevich nazarbayev),1991年12月出任哈独立后首任总统,1999年1月再次当选,任期至2006年。
自然地理:面积为272.49万平方公里。为地处中亚的内陆国,西濒里海,海岸线长1730公里。东南连接中国,北邻俄罗斯,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多为平原和低地。属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19℃至-4℃,7月平均气温19℃至26℃。
首都:阿斯塔纳(astana),有人口31.9万。阿斯塔纳原名阿克莫拉(akmola),1997年12月10日正式取代阿拉木图成为首都,1998年5月6日改为现名。
人口:1484万(2001年1月)。哈萨克斯坦是多民族国家,由131个民族组成,主要有哈萨克族(53%)、俄罗斯族(30%)、日耳曼族、乌克兰族、还有乌兹别克、维吾尔和鞑靼族。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还有东正教、基督教、佛教。哈萨克语为国语,俄语在国家机关和地方自治机关与哈语同为正式使用的语言。
简史:公元6世纪中叶—8世纪建立了突厥汗国。9—12世纪曾建奥古兹族国、哈拉汗国。11—13世纪契丹人和蒙古鞑靼人侵入。15世纪末成立哈萨克汗国,分为大帐、中帐、小帐。16世纪初基本形成哈萨克部族。18世纪三、四十年代,小帐和中帐并入俄罗斯帝国。19世纪中叶以后,哈全境处于俄罗斯统治之下。1917年11月建立苏维埃政权。1920年8月26日建立归属于俄罗斯联邦的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25年4月19日改称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36年12月5日定名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时加入苏联,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90年10月25日,哈萨克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国家主权宣言。1991年12月10日更名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同年12月16日通过《哈萨克国家独立法》,正式宣布独立,21日加入独联体。
政治:宪法规定哈是“民主的、非宗教的和统一的国家”;为总统制共和国,总统为国家元首,是决定国家对内对外政策基本方针并在国际关系中代表哈的最高国家官员,是人民与国家政权统一、宪法不可动摇性、公民权利和自由的象征与保证。国家政权以宪法和法律为基础,根据立法、司法、行政三权既分立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原则行使职能。总统为任期7年。总统任命的总理、副总理以及外交、国防、财政、内务部长和安全委员会主席需经最高苏维埃同意。议会是国家最高代表机构,行使立法职能,由上下两院(参议院和马利日斯)组成,上院任期6年,下院任期5年。主要职能是:通过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并对其进行修改和补充;同意总统对总理、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总检察长、国家银行行长的任命;批准和废除国际条约;批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计划及其执行情况的报告等。在议会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两次拒绝总统对总理任命、因议会两院之间或议会与国家政权其他部门之间无法解决的分歧而引发政治危机时,总统有权解散议会。议员由选民以直接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
经济:以石油、采矿、煤炭和农牧业为主,加工工业、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相对落后。大部分日用消费品依靠进口。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90多种。钨储量占世界第一位,铬和磷矿石占第二位。铜、铅、锌、钼和磷的储量占亚洲第一位。此外,铁、煤、石油、天然气的储量也较丰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00亿吨,煤储量为39. 4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1700万亿立方米。森林和营造林2170万公顷。地表水资源530亿立方米。湖泊和水库7600多个。
军事:总统对武装力量实施领导。和平时期由国防部通过总参谋部对武装力量实施领导。国防部负责组织国防建设、制定和实施军队建设和发展规划,为部队提供资金、物资技术和装备保障。总参谋部为平时和战时的主要军事指挥机构,负责部队的训练、动员和作战指挥。下设陆军、空军二个军种。另有民族安全委员会边防总局、共和国近卫军、内务部队等其它军事力量。
新闻:截止2000年底,哈共有新闻媒体2500家,报刊1500种,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600家,各类通讯社15家。主要报刊有:《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主权哈萨克斯坦报》(哈文)、《全景报》(周报)、《实业周报》和《商队周报》。拥有用俄、哈、维等多种语言播音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俄语播出占80%以上。国家级官方电台有2家,共4套节目,每天播出时间近80个小时。3个国家级官方电视台及20多个地方政府和非官方商业电视台每天转播俄罗斯9家电视台的节目。《哈萨克斯坦通讯社》是唯一的国家通讯社。
外交:实行以巩固独立和主权为中心的务实、平衡的外交政策,重点是俄罗斯、美国和中亚国家。将自己定位为“中等地区大国”。作为无核国家加入了核不扩散条约,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与中国关系:1991年12月27日,中国承认哈萨克斯坦独立。1992年1月3日,中哈两国建交。
哈萨克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