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的故事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1-3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个成语,八字连同可以,只用后四字也行,是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风吹草动,便紧张害怕得要命,常形容失败者的恐惧心里。

要注意成语中的“唳”字,不同于眼泪的“泪”,粤语两字读音相同,普通话“唳”不读“泪”,而读“立”了。此字可解作鸟儿鸣叫之声,“鹤唳”当然本指仙鹤鸣叫,但泛指鸟儿鸣啼。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即把风声鸟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足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释义)指把草和树木都当成了敌兵。

[故事]

公元383年,前秦统一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皇帝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攻打东晋。

东晋当时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国家,无论财力或兵力都无法与强大的前秦相对抗。东晋朝廷经过一番争论,决定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八万精兵全力迎战。

秦军先锋很快抵达淝水岸边的寿阳(今安徽寿县),攻下了城池,苻坚随后带八个骑兵赶到。秦军将领苻融认为,晋军根本不堪一击,于是派一个叫朱序的人去劝降。朱序原来是东晋的官员,他向谢石详细报告了秦军的布置情况,并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建议谢石趁秦军后续部队未到,派兵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

谢石采纳了朱序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获全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驻扎在寿阳城对岸的八公山下。苻坚听说晋军攻占了洛涧后又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立即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看淝水对岸晋军的动静。

当时正值隆冬时节,又恰好是个阴天,远远望去,河上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戟,阵容十分严整。八公山连绵起伏,地势十分险要。山上的草木随风而动,仿佛有无数个士兵正在操练。苻坚顿时吓得面如土色,惊恐地对一旁的苻融说:“晋军哪是一支弱兵?分明是一支强兵啊!”

不久,谢玄要求苻坚把军队稍向后撤,以便晋军渡过淝水决战。苻坚果然中计,结果秦军在后退时遭到晋军突然袭击,秦军伤亡惨重,大败而归。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的战役之一。

参考资料: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514775&typeid=26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