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业”与“报”是什么意思?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1-3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佛教术语。时译“羯磨”。最早见于印度的古奥义书,是婆罗门教、耆那教、生活派(邪命外道)等都袭用的术语。佛教中一般解释为造作。人的身、口、意造作善法与不善法,名为身业、口(语)业、意业。业生灭相续,必感苦乐等果,果是业果,结果的因谓之业因。业虽由人的身口意所造,但受烦恼的支配。《大智度论》卷九十四称:“烦恼因缘,故起诸业。”这样就构成惑(烦恼)、业、苦(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二十三说:业有作用(语业)、行动(身业)、造作(意业)三义。唯识论者认为,身语二业是假业,意业是感果的主体。唐窥基在《义林章》中说,二业(身、语)三业(身、语、意)皆是假立,然有差别,身语二业,假表业体,实是表色,非是业性;其发身语现行之思,实是业性招异熟果。

业的分类甚多,所招业果,为业因的果报,报有总别,其引发总报的业称引业,成满别报的业称满业。身语意三业,由于身的行动和语的音声都有对外表示能使人知的意义,所以谓之表业,此通三乘。大乘更加意表,认为意业于自内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晴业。《瑜伽师地论》谓“唯自起心,内意思择,……但发善、染污、无记法现行意表业”。现行与身表、语表、意表共于身中各自产生业体(善恶功能),这种业体不为人知,名为身无表业、语无表业、意无表业。声闻乘不立意表和意无表业。《俱舍论》立无表有三:1、律仪。有防非止恶的功能;2、不律仪。有作恶止善的功能;3、非律仪非不律仪。介乎二者之间。根据善恶报应和尽业说还建立四业:1、黑黑业。恶业名黑,恶业招感苦果(恶报),因果皆黑;2、白白业。善业名白,善业招感乐果(善报),因果都白;3、黑白业。指善恶交织之业;4、不黑不白业。为解脱善恶诸业的无漏业。此外,尚有思业(意业)、思已业(身语二业)等之别。

业与报是相对应的,有业必有报。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