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的故事
10月5日晚央视播出的电视剧连续剧《归途如虹》之第十八集中,有场戏写驻港部队李远博将军启用少校时涛为参加总部演习的最高指挥官,他以“毛遂自荐”的故事成功说服了原是时涛直接上级的何志远上校作为副手协助时涛。“毛遂自荐”这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成语,出自战国时期的一个生动故事,内容大致如下:
战国时赵国有位平原君(名叫赵胜),他和楚国的春申君、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名,合称战国四君子。他们高居相位,为人四海,而且善于养士(收养有知识有才能的人),所谓「食客」,多达数千人。
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大军攻打赵国,长平一役,斩杀赵军45万人,赵国元气大损,闻秦丧胆。两年后,秦国又进军赵国首府邯郸。赵王急派平原君赵胜为使者,向楚国求救。
赵胜决定精选二十名文武兼备的门客,组成访问团前往楚国。他的打算是:能够说动楚王出兵相救最好,否则文的不行来武的,强迫楚王答应。
但他门下数千宾客,真堪大用者,居然凑不齐二十个。这时有个叫做毛遂的人,自我推荐。赵胜不曾见过毛遂,毫无印象,便问说:“先生在我门下几年了?”
“三年了。”毛遂答。
三年?待这么久了还默默无闻,怎么会是人才?赵胜冷冷的说:“贤才处于世间,就像锥子在布袋里,锥尖自然会露出来。如今先生在我门下三年,没人称赞推举过你,可见你没什么能耐。你不适合去,留下来吧!”
毛遂对这套说辞不以为然,他反驳说:“如果早让我在布袋里,就会脱颖而出,岂只露个尖端而已?”
赵胜见毛遂这么机灵,便让他参与。另外十九个人都嘲笑他不自量力。
赵胜一行人到了楚国,游说工作颇不顺利,从旭日初升到日正当中,向楚王阐述联合抗秦的重要,楚王仍然犹豫不决。
毛遂恼火,按着佩剑走上台阶,对赵胜说:“合纵抗秦一事,利害得失一句话说清楚就可以定夺,怎么从日出谈到中午还不能决断?”
楚王见毛遂倨傲无礼,怒斥道:“还不下去?我和你主人讲话,你来干什么?”
毛遂按剑,继续向前说:“大王斥责我,是仗着楚国人多势众。但现在咱们相距不到十步,人多势众没有用,你的性命操在我手上。”
毛遂语带威胁,咄咄逼人,楚王不敢轻心。接着毛遂话锋一转,盛赞楚国兵多将广,地大人多,有称霸的本钱,却臣服于秦,是不是很窝囊?毛遂说:“白起,只是一个小角色,却曾率数万之众攻打楚国,一举夺去鄢、郢两座城,火烧夷陵,毁去楚国宗庙,羞辱了楚国祖先(事发于20年前,公元前278年),这是百世难解的怨仇,连我赵国都为你羞愧,大王却不以为耻。现在提倡联合抗秦,其实是为楚国啊!”
毛遂一席话,说得楚王哑口无言。这下楚国不出兵对抗秦国也不行了。──楚国泱泱大国,没有进取心,丢脸一也;二十年前被秦国攻破的羞辱不求洗刷,丢脸二也。于是楚王和赵胜等一行人歃血为盟(用动物的血),订立同盟。赵胜任务完成,回国后叹息说:“我再也不敢自称能辨识人才了。”毛遂从此被奉为上宾。
“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流传二千多年来,毛遂成为自我推荐的老祖宗或代言人。这位战国时代在赵国平原君门下原本默默无闻的宾客,通过使楚一举成名,随着成语流行而名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