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用“二百五”来嘲笑他人?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1-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但这个称呼从何而来,却有多种说法。

说法一:源于战国故事。

战国时有一说客,名叫苏秦,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终于在齐国被杀。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秦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4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4个人又都咬定说是自己干的。齐王说:“1000两黄金,你们4个人各分得多少?”4人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4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说法二:源于民间传说。

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贵子,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小儿子写二百。”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说法三:来自唐朝官职。

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原为一名,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两名,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将他们共称为伍佰,于是单个伍佰就被戏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竿子。今天,二百五与二竿子都是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

说法四:源于中国的货币计量单位。

以上三则均是传说而已,比较有根据的说法来自中国的货币计量单位。过去的银子10两为一锭,500两为一封,250两即为“半封”,谐音“半疯”。时间长了,民间渐渐用“二百五”(半疯)来形容那些愚蠢、莽撞之人。

---------------------------------------------------------------

“二百五”是由赌博而衍生的俗语,形容能力浅薄,不派用场的人,来源于牌九。

牌九中有“二板”(4个点)、“台五”(6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称“二板五”是10个点,在牌九赌台上被称为“毙十”,常武方言叫“蹩十”。这牌必输无疑。久而久之,“二板五”讹为“二百五”。

另有一说,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暗害了。齐王很恼怒.一心要为他报仇,可一时又提不到凶手,他心生一计,让人把苏秦的首级悬挂在城门上,旁贴一道檄文:“苏秦乃内奸也,杀了他为齐国除了一大祸害,当赏黄金千两。”檄文既出,先后有4人声称苏是自己杀的。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4人都咬定是自己所杀。齐王说:“真勇士也!千两黄金如何分法?”4人齐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叫好,吩府刀斧手把这 4个“二百五”一齐推出斩首。后来,人们把这句俗语用来比喻那些头脑简单、做事莽撞、傻气十足的人。

--------------------------------------------------------------------------------

--------------------------------------------------------------------------------

--------------------------------------------------------------------------------

参考资料:www.lwcx.com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