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將,是中國人最喜歡玩的一種牌戲。關於麻將的起源,歷史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有人認為是在春秋戰國時代,也有人認為是明朝萬曆年間,更有人說麻將其實是宋朝司馬光發明的,可是也沒有確實的根據﹔下面這兩篇"麻將起源於護糧倉"和"宋朝 楊大年著的「麻將經」"可以說是較有根據的。
麻將起源於護糧倉
麻將牌起源江蘇太倉,這是蘇州雜文作家谷新之研究得出的結論。太倉在古時是皇家糧倉,倉內常年囤積稻糧以供「南糧北運」。糧倉既設,雀患便生。守倉兵丁以捕雀取樂,倉官變鼓勵為獎勵,發給竹製籌牌記數酬勞。這籌牌上刻有字,可用來作遊戲的工具﹔這牌子又是賞錢,有證券價值,於是便可以用來作輸贏。這種遊戲流傳下來,演變定型,便成了麻雀牌,即今天的麻將。其玩法,術語等都與捕捉麻雀有關。譬如筒、索、萬。筒的圖案是火槍的象形符號(截面圖)。幾筒表示幾具火槍。索即束,是細束捆串起來的鳥雀,所以一索圖案的是鳥,二索上像竹節,表示鳥雀的腳,官吏驗收時以鳥足計數,兵丁將鳥雀集合成「束」。萬,即賞錢。另外,東、西、南、北為風向,土槍無力,發射時要考慮風向。中,即打中,故塗紅色。白,即白板,打空槍之謂。發,即得賞發財。「碰」,即「砰」,槍聲。成牌之「胡」,實為「鶻」﹔屬鷹的一種,有高強的捕鳥本領,有了鶻就不愁抓不到麻雀,故每局牌勝皆曰「鶻」。舊時麻將牌是竹制的,其圖案則刻在磨光的骨板上,骨板鑲嵌在竹板上。麻將牌用竹制而不是像有些牌是用紙做的,或許與最初的竹籌有關。不過這一點谷氏沒有提起。 除此,麻將中的「吃」,「杠」等術語幾乎都要與捕捉麻雀聯繫起來。那麼,麻雀牌又怎麼叫作「麻將牌」呢?原來太倉方言的「鳥雀」就叫作「麻將」,「打鳥」或者「打麻雀」統稱「打麻將」,故麻雀牌也叫「麻將牌」。 谷氏關于麻將的起源的說法,說服力較大,似較可信。
宋朝 楊大年 著的"麻將經"
我國最早有關麻將的計載,是宋朝 楊大年著的"麻將經"。其中的內容和現今的麻將差不多。麻將發展到了清朝,沒有"一鳥"(一索),並且七個字是"公"、"侯"、"將"、"相"、"文"、"武"、"百"。清廷懷疑這七字和反清復明有關,於是下令禁之。到了道光年間,秀才 陳實門坐他哥的船四處遊歷,船上的船員無聊聚賭,陳實門日日觀之,於是起了改進賭具的念頭。船行時風向時常改變,於是他把公侯將相改成東南西北風。當時船在各處交易的貨幣制度是﹔十筒相當於一索,十索相當於一萬。其中"筒"即是中間有洞的銅幣,索就是把一堆銅幣串起。於是他將這些用在麻將上。但一索和二索極易混淆,某日他看到了船上養的鳥,靈機一動將一索改成"鳥"。麻將至此已大致成形,但文武百這三字要改成什麼呢? 陳實門為此傷透 了腦筋。有一次船員在下棋時用炮將軍對方,說道"吾炮百發百中也"。陳實門聽了就將文武百取百發百中之"中發百"改為"中發白"替之。這就是我們今日的麻將了。
西方專家們認為,這是吸取了其他傳 統游戲的精華。英國博物館的OliverMo ore博士接受麻將是由“馬吊”演變過來的說法 ;而網上《不列顛百科全書》則認為“麻將可能起 源于十九世紀”,並基本接受麻將牌來源于“打麻雀”的說法。
參考資料:
http://www.34run.com/phpBB2/viewtopic.php?p=8585&sid=68e693a7979fe1daf8a51f632111bd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