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1837——1909),河北南皮县人。字孝达,号香涛,易号抱冰,谥文襄。清末洋务派首领,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在晚清,他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人物,不论是在政治上、军事、文化等多方面都有自己的建树。同时,张之洞又仅仅捍卫着大清王朝,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是清政府免于灭亡。
张之洞——洋务首领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晚年自号抱冰老人。南皮人,他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首领之一。是近代重工业的创始人,他又是晚清著名的教育家。
1837年9月2日,张之洞出生于贵州,当时其父张瑛任贵州兴义和知府。生于官宦之家的张之洞,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封建教育。1863年26岁的张之洞考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开始步入官场。1867年起,他先后充任浙江、湖北、四川等省学官,在各地倡导兴建书院,培育人才。十年的学官生涯,使他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1877年张之洞回到京城任职,先后任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内阁学士等职。清廷中一个新的政治派别——清流派,以军机大臣李鸿藻为首,张之洞是李鸿藻的直隶同乡,又得到李的器重和赏识,很快投入了清流派的怀抱。1881年底,张之洞被任命为山西巡抚,由闲散京官跃居封疆大吏。这为他从清流派向洋务派转公提供了条件。次年初,他抵达太原走马上任后,即打算干一番大事业。他从革除陋规、整顿吏治入手,兴利除弊,设清源局清理山西30余年悬案、积案;劾革、褒奖部分州县官,又为清政府荐举了数十名人才。他在山西设立洋务局,创办令德书院,兴学育才,筹办山西练军和山西铁矿等。这些都表明,张之洞开始向洋务派转化了。
当时,法国正侵略越南,并窥伺我国西南边疆。1884年,清政府任命他为两广总督。战争期间,他积极筹备战守和支持福建、台湾、云南等省的抗法斗争,又奏请起用冯子材募兵赴前线抗战。1885年3月,冯子材等人取得了镇南关——谅山战役的重大胜利,从而的扭转了中法战争的被动局面。但清政府仍坚持与法国和谈,爱国军民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转眼被一纸和约所断送。中国落得个“不败而败”的结果。
1889年,因张之洞上奏修筑芦汉铁路,被清政府任命为湖广总督。他于这年冬抵武昌接任后,除了1894年和1902年两度赴南京暂署两江总督外,长期经营湖北,大举兴办洋务,迅速成为洋务运动后的重要首领。1890年末,张之洞在武昌设立铁政局,负责统筹铁厂建设及开采矿产问题,任命熟悉洋务的蔡锡勇为总办,雇用外国矿师白乃富等主持技术工作,选定在汉阳建厂。该厂1891年初动工兴建,到1893年11月基本建成。1894年5月正式开炉炼铁。汉阳铁厂的创办是我国近代工业史上的壮举。此外张之洞还在湖北创办了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织四局和筹办芦汉铁路等,使武汉成为当时的重要工业基地。
1903年,张之洞还赴京参与议订了《奏定学尝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它是中国参酌日本和欧美学制而制订的第一部完整系统的近代学制。1905年,张之洞还与袁世凯等联衔上奏,请求废除科举制度,得到清政府批准。1907年张之洞应召入京任实录馆总裁等。1909年10月4日病逝,享年73岁,谥号文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