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角色的“升级”与“更新”
看过《中国式离婚》! 的人多为其中男女主人公的婚姻遭遇所触动,也会因之产生对目前婚
姻状态的反思。人们不禁要问:他们原先风平浪静、水波不兴的婚姻,缘何出现了如此剧
烈的振荡以致最终解体?继而产生在婚姻这座“围城”中如何成功扮演夫妻角色的疑问。
然而,这里首先要反思的是对 婚姻的“ 围城” 隐喻本身。众所 周知,该隐喻来自钱钟
书先生的小 说《围城》,该书展现了身处婚姻中 的男女的困境与无奈,继而“围城” 一
词成为婚姻的代用语。但要看到 的是, 人们在接受用“ 围城” 来 隐喻婚姻的同时,也
同时接受了婚 姻是禁锢男女两性自由发展的牢笼 的假设。那么,当人们带着“围城” 眼
镜来看婚姻时,婚姻对他们来说 则是沉闷、压抑又缺乏新意的。这 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
多的婚姻指南 在处理婚姻中两性关系问题上反复 强调夫妻双方要学会营造浪漫、制 造惊
喜的原因。从本质上说,就是 要转变人们对婚姻的刻板认识,让 人们换一种眼光看婚
姻,将婚姻看 做是需要夫妻双方毕生经营的事业, 继而通过努力领略另外一幅美妙的 婚
姻图景。在认识到良好的婚姻关系的建 立与维持需要夫妻双方的共同努力 的基础上,我
们再来分析婚姻关系 中男女双方所需要扮演的角色问 题。在社会心理学看来,人活在世
上会同时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这 些角色有着不同的规范要求,人在 不同的情境下根据
不同的规范扮演 不同的角色,如果人在角色转变上 存在困难,或者对角色的认知存在 混
乱的话,必然会危及到人际关系 的建立与保持。对于婚姻关系来说, 它对男女双方的角
色要求不同于其 在职场等社会情境中的角色规则。 因此,身处婚姻关系中的男女要认 清
各自所扮演的角色的规范,并且 学会适时地转变角色,以适应情境 要求。
人们都承认,除极个别的情况 外,相爱的人都憧憬美好的婚姻, 都希望缔结一世的情
缘。但为什么 随着时光的流逝,会出现夫妻反目、 倒戈相向的局面呢?对此,有人会 提
出这是因为生活的琐事冲淡了原 本的浪漫激情等说法,但从心理学 角度看来,事实也许
并非完全那样。 在男女双方建立婚姻关系之前,两人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 各
自的事业、原生家庭、社交圈子、 兴趣爱好等,从这个意义上看,男 女双方可以说是平
等的,即使某一 方的社会经济地位、工作环境等方 面可能胜过另一方,但这不会销蚀 各
自的独立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 上的平衡感。但在步入婚姻之后, 情况发生了变化,男
女双方在家庭 这个社会的基本单元中建立起了一 种互惠互利、唇齿相依的关系,而 这种
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往往以牺牲 个人的独立性为代价。由于传统的 影响,女方在这种关系
中的牺牲可 能占的比重要大一些。 这时,男人多把目光投向外面, 追求事业、经济上的
成功以及与 个体相关的其他个人目标的实现; 而女人的注意力多在家庭, 相对 忽视了
事业上的建树、兴趣爱好 的培养以及个人内心生活的充实。 长此以往, 女性逐渐接近完
全丧 失其个体性的边缘, 而伴随着这 种丧失, 女性个体内心的平衡感 消失了, 继而
会体验到焦虑和不 安,而通常,这种焦虑是无意识的, 随着这种焦虑的产生, 个体会启
动其防御机制, 即要么把这种由 于个体性的丧失而引起的焦虑压 入潜意识,接受目前的
生活状态;
要么将这种个体性的丧失推诿于 他人( 通常是老公) 身上, 追究 他们的过错, 通常
的说法是“ 为 了你和孩子,我放弃了………” 显然,她们并未认识到这种个 体性的失
衡是自己造成的。与此同 时,伴随焦虑而产生的不安全感会 推动个体疯狂地追求爱与关
怀,这 时通常的言辞就是“ 既然我为你 放弃了那么多,那你就要好好对我 ……”但在
这里要特别注意到,“不 安全”这种感觉会使女人竭力证明 自身存在的合法性,推动个
体去努 力寻找乃至于捏造能够证明这种不 安全感存在的“ 合理” 证据。面 对这种状
况,婚姻的另一方通常会 体验到困惑与无奈,他们也会自我 反思,但却常常意识不到这
种局面 的产生是由于夫妻双方的心理差距 拉大以及另一方的内心失衡造成的, 因而认识
不到自己对此应负有的责 任。在此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述 分析中的男女位置不是固定
的,即 男士也会体验到这种伴随个体性丧 失而产生的失败与焦虑。 综上我们看到,在夫
妻双方共 同营建婚姻的时候,在将注意力放 在“硬件”(房子、车子、经济收 入等)建
设的同时,切莫忽视“软 件”( 夫妻角色、夫妻心理关系、 心理成长等方面)的“升
级”“更 新”,唯如此,“家”才能真正成为 人生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