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尼尔 沙维夫(Nir Shaviv)博士发现了地球冰川期和地球受宇宙射线幅射强度变化相关联的证据,地球冰川期对应于地球受宇宙射线增强的时期。他认为地球上宇宙射线增加源于地球离开银河系螺旋形长臂时爆炸的星体,从而推断地球冰川期发生于太阳系围绕银河系中心运转时离开其螺旋形长臂之时。
有些科学家认为:一个星系的螺旋形长臂是不是其固定不变的特征,它是由所谓的密度波在以五亿年左右为周期围绕星系运动形成的过渡性的结构所决定的。许多大质量短寿命星体在这种密度波中诞生并且在100万年左右以超新星的形式在星系的螺旋形长臂中爆炸。沙维夫博士认为这些超新星爆炸是宇宙射线的主要来源,地球在离开螺旋形长臂时比其它时候受到更多的宇宙射线幅射。他通过研究超过30个在过去几十亿年内不同时期的太空陨石受到的宇宙射线幅射情况来推断地球上相应时期的宇宙射线通量。结果显示太阳系所受宇宙射线幅射强度的周期约为1亿4千3百万年,与地球冰川期周期相同。沙维夫博士说考虑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地球上的主要冰川期与地球离开银河系螺旋形长臂时间吻合得非常好。比如在7千万年前我们太阳系进入Sagittarius-Carina螺旋形臂。有证据显示此后地球温度下降了约八摄氏度。
虽然以上的论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地球上的气候与地球在银河系中的位置有关,这是一个非常的发现,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够揭示其中的奥秘。
关于地球冰川期应是地球气候变化规律的问题。最新一期的美国《科学》周刊有篇报告认为:如果地球气候按现有趋势演变下去,几千年后,将经历一次气温骤降,开始一个1千到2千年的冰川期。
关于地球冰川期应是地球气候变化规律的问题。科学界普遍认为气候骤变是冰川期特有的现象。以往人们通常借助格陵兰的冰川探究过去12万年内地球气温的演变情况。最近,西班牙高等科研理事会的人员将地中海的阿尔沃兰海域(该处的化石被认为能反映整个北半球的气候演变过程)作为参照,首次分析、比较了过去25万年内地球气温的演变情况。目前地球处于冰川间歇期,但测量海水温度在此期间下降了10摄氏度,相当于大气温度下降了30摄氏度。这一变化,对欧洲大陆的植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目前地球气候还比较稳定,但与过去几个类似时期比,就发现这种稳定可能被打破。特别是,近200年来大气层吸纳的二氧化碳量是过去2000年的总和。因而,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科学》周刊上,他们发表报告认为:如果地球气候按此趋势演变下去,几千年后,将经历一次气温骤降,开始一个1000年到2000年的冰川期。
回答者:xiaoxiaotim - 举人 五级 2-7 18:53
冰川变化对海平面升降有重要影响。据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最新评估报告,自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约2万年)以来,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20米,其主要原因是北美和欧亚大陆冰盖消亡和其他冰川大量消融,使陆地上的水体大量转入海洋。20世纪山地冰川和冰帽的消融使海平面平均每年止升0.2毫米~0.4毫米,而格陵兰冰盖每年使海平面上升0毫米~0.1毫米,南极冰盖则为每年-0.2毫米~0毫米(实际未使海平面上升)。右见,虽然山地冰川和冰帽冰储量很小,但因消融强烈,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大于极地冰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仅山地冰川和冰帽的消融进一步加剧,极地冰盖的消融也日渐增强。据ipcc估计,21世纪仅山地冰川和冰帽的消融,就将使海平面上升0.01米~0.23米。值得重视的是,如果气候持续变暖,除冰川融化量增大外,冰川内部温度升高会导致冰体流动加速,甚至可使冰川解体。这种危险对西南极冰盖犹为突出,因为该冰盖底下是一些岛屿而不是连贯的陆地,这种“海上冰盖”的稳定性极差。按目前各冰川体积计算,南极冰盖若全部融化,将会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约65米。那时,人类生存的陆地还能有多大呢?
另外,冰川变化对全球地表热量平衡、大气环流和海洋洋流也有重要影响。由于冰雪对太阳辐射有强烈的反射效应,冰川面积大规模变化会引起地表辐射和热量失衡,从而导致大气环流的改变。极地冰盖大量融化产生的冷水注入海洋将使原来洋流格局发生变化,以致于改变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状态,进而影响全球气候。
高山冰川强烈融化还会导致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例如,冰湖溃决、洪水、冰川泥石流等,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和喜马拉雅山等地区较为突出。欧洲阿尔卑斯山等地区冰川融水是重要的水电资源,冰川变化对能源供给影响巨大。
回答者:argent_1987 - 魔导师 十级 2-7 18:54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是这样描述冰川的:
“冰川冰是由降落到地面的雪转变而来的。雪的晶体逐步圆化变为粒雪,使积雪的密度逐渐增加。这一过程在温度接近融点和存在液态水时进行得最快。其后,占优势的重结晶作用的平均粒径增大。当集合体的密度达到约 0.84克/立方厘米时,颗粒之间便没有空隙,而变得不可渗透。这标志着从粒雪到冰川冰的转化。”
冰川是一种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变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运动着的,较长时间存在于地球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冰川不同于一般天然或人工冻结的冰,它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地形向下滑动。
回答者:doulihua - 魔法师 四级 2-7 18:54
冰川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 力和巨大的压力下形成。
雪线以上是冰川的积累区,雪线以下是冰川的消融区。现代冰川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1%。冰川移动速度一般为每年几米到几十米。格陵兰岛的夸雷亚克冰川是世界上运动速度最快的冰川,每天移动20——24千米。
冰川有四种类型,分别是山麓冰川、高原冰川、大陆冰川、山地冰川。
冰川的形成是指雪线以上的地区,长年积雪,随着时间的推移,积雪增厚。多角形的雪花,由于昼夜温度的变化和压力作用,雪花边缘,白天增温融化和升华,夜间重新冻结,形成一层薄冰壳。当雪积累到一定厚度后,松散的雪花便逐渐形成粒状的冰,即粒雪。粒雪继续增厚,产生更大的静压力,排出空气,重新结成致密、透明,呈微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具可塑性,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顺山坡或谷地向下运动,便形成冰川。
冰期是地球歷史上出現大規模冰川的時期,此時,氣溫降低、寒流增強且頻繁、冰川大規模的擴張或前進;而間冰期是兩次冰期之間氣候變暖的時期,此時,冰川消融後退,冰水排入海水中,而海平面上升。一般認為,冰期的氣溫比現在約低3~7℃,降水量也比現在大。
地球自從在46億年前誕生以來,冷暖期交互出現,共歷經了35次冰期。在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冰期的鼎盛時期約發生於1萬8千年前,現在則是脫離冰期之後較暖的時期,然而相對於過去8億年間,我們目前的氣候相對而言是處於較冷的狀態(見下圖)。在上次冰期鼎盛時(約18000年前),全球32%的陸地面積被冰川所覆蓋,之後,冰原開始大規模融化,向後撤退,而冰水迅速排入海中,再加上因為冰層移除所造成的地殼隆升-地球的均衡作用(isostacy),到現在為止,海平面已經上升約120公尺。
而造成冰期與間冰期交替出現的主因就是日-地關係的變化。冰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夏季的太陽輻射量變弱,不足以溶化上一個冬天所遺留下的來冰雪,使得冰雪覆蓋區域逐年往低緯度區擴展;範圍愈廣大的冰雪覆蓋區能反射愈多的太陽輻射,使得地表吸收的太陽輻射變少,因此所能溶化的冰雪量就更形減少,如此一來,使得冰雪覆蓋區更是逐年擴大。造成夏天太陽輻射量變弱的日-地關係,為較小的黃赤交角(四季變化較不明顯)以及位於遠日點的夏季。反之,若是較大的黃赤交角(四季明顯)以及位於近日點的夏季,則夏季所接收的太陽輻射量變大,適合間冰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