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时期能否提前进行学校教育?这是不少家长关心的问题。不少心理学家强烈反对4岁以前任何形式的学校教育,即使孩子是有能力接受这种教育。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库特说的:“与其热衷于教育,莫如努力提供一种丰富而富有感情支持的气氛”。4至6岁半是学龄前儿童进入认识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培养认识能力比让他们掌握知识更为重要。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只重视识字做算术题,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结果使儿童的潜在能力得不到主动、充分的发挥。这一点必须引起幼儿园、家长和社会的重视。积极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加强对学龄前儿童的感知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认识训练,即丰富知识,又扩大眼界,培养孩子从小敏感好问、善于观察思考、富于想象创造和对科学的爱好,为进入小学学习作好准备。
培养学前期儿童观察的目的性,家长可以向他们提出要求,如从许多东西中找出某一物件,分出对象的各个特征、部分和性质等并向他们提问。
加强孩子的注意力的训练,可以组织各种游戏来提高儿童的注意力;带有比赛性的作业或劳动,对培养儿童注意力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要求儿童复述故事的内容,要求他们回想星期天是怎样过的等等,可以锻炼儿童的记忆力。
有些父母教孩子背古诗,只要求他们背,不做一点具体的解释。这样往往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因为不理解意思,背起来太乏味了,纯粹是屈服于成人的压力才硬背的。要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就应结合他们的思维形象性的特点,教授任何内容都一定要和具体实物相联系,或者通过游戏来进行。或者用图片、模型、标本帮助说明,还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解释。脱离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儿童是无法进行思维的。
学龄前儿童的学习活动一定要结合具体形象,让他们多动动手,经常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
为了丰富和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应该让他们多作想象性游戏,象看小人书、看童话片,听童话故事,组织文艺表演,画图、做泥手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