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王国维的而且有错误的地方,请看:
陈宝琛的这首诗题目叫《后落花诗》,我们来了解一下整首诗的情况,请看叶嘉莹教授的解说:
“流水前溪去不留,余香骀荡碧池头。燕衔鱼唼能相厚,泥污苔遮各有由。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最是近高楼。庇根枝叶从来重,长夏阴成且少休。”我们不是说流水落花春去也吗?前溪的流水,为什么说前溪?因为中国古代的乐府诗里边有一首诗就叫《前溪曲》,前溪是个歌曲的名字,《前溪曲》上有两句,说花落随流去,花落随着流水走了,流水落花春去也,花落随流去,何见逐流还。你什么时候看到有花随着流水回来的?没有。所以说流水落花春去也,所以他用了一个古乐府的诗句,流水前溪去不留,余香骀荡在碧池头。这个诗真是写得细致,写得精美。你看到中国的古典的诗歌,随着时代的演进,它的内容的情意慢慢地这么复杂化了,它的表现的手法这样的精美了,流水前溪去不留。如果说花就落了,从此就落了,我们就斩断了,真的是已经不存在了。可是最难以忍受的是花虽然落了,那个花香还在那里,余香骀荡是飘来飘去的样子。那么落花到那里去了,有的落在泥土之上了,就被燕子叼起来去做巢了,有的落在鱼就是落在水里边了,那鱼就唼喋、唼喋,那个鱼的嘴一吞一吞的。它把落花当做一个鱼饵,这么一吞一吞的,想要吞,好啊,你说燕子跟游鱼是不是对落花多情呢?所以它要把你叼起来去做巢,它要把你吞下来当做为一个鱼饵,燕衔鱼唼能相厚,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对你有亲厚的意思,燕衔鱼唼能相厚,可是泥污苔遮各有由,你是落在泥土里边,被污染了,还是落在青苔之上被遮蔽了,这个其实它又有一个出处,这是晚唐的时候,有一个诗人叫做韩偓,他小字冬郎。韩冬郎的两句咏落花的诗,他说,总教苔遮犹慰意,若遭泥污更伤心。你落花落在哪儿了?如果你落在青苔地上,被青苔长起来,给你遮住了,那还是可安慰的;你如果落在污泥之中,被泥土给你沾污了,那才是可悲哀的。所以他说泥污、苔遮,你是苔遮犹慰意,你还是若遭泥污更伤心,泥污苔遮各有由。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运,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遭遇,你作为一个生命,你遭遇了什么?是泥污,还是苔遮,各有由,每个人有不同的因缘,每个人有不同的遭遇。所以他说燕衔鱼唼能相厚,那泥污苔遮就各有由,委蜕大难求净土,而伤心最是近高楼,花都是要落的,最伤心的是从高处飘落下来的花,它本来就矮,它的飘落你没有看见,它已经萎落了。可是从那么高空之上,落下来的,而伤心最是近高楼,也有一个出处,它用的是杜甫的诗。杜甫的诗说的是什么呢?说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你就看这个晚清的诗人,他融会前人的作品,李后主的诗,韩偓的诗,杜甫的诗,前人,唐朝人所写的。杜甫的诗,他跟现实结合有很密切的关系。
这是叶嘉莹的解说,关于“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最是近高楼”一句,网上有个叫氘核的人补充说:
杜甫的诗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到陈宝琛就解成了“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最是近高楼”。杜甫原诗一直有人疑惑,可能是到了陈宝琛这里有一个比较好的解释。花于高楼之下,也随着渺小起来,陈诗还有一层意思,可能是亲眼目睹危楼将倾而感伤吧?陈宝琛,虽然才华横溢,但仍只是以萤烛之光处乱世危局,无可发挥。虽无枝叶庇护,却不肯低头,直待时机成熟方有小休之时。和他的经历相比,恰好吻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