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上海崛起的基因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1-3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解密上海崛起的基因

(新闻周报2006年6月6日报道)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天生具有自己的相貌、个性、爱好与价值取向。在中国的城市中,大上海尤其复杂、神秘,充满流光溢彩,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像空间。大上海是一个谜,等待人们去猜解,中华书局的新书《解密上海》也许会给我们一些醍醐灌顶的启发。

书中多次提到上海的基因,这个基因究竟是什么?上海的基因就是,每一个元素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商业化痕迹。

上海的优势是天生的

记者:能否请您在总体上概括一下上海的繁荣对于整个中国全局的意义和作用?

夏骏(《解密上海》作者):以浦东开发为起点,上海以令人瞠目的速度持续发展着。经过十几年的时间,现代上海再度崛起,继上个世纪初的繁荣之后,上海再度成为中国财富最集中的区域。上海的发展态势,即使纽约、东京、巴黎这样世界著名的城市也难以望其项背。

也有其他城市与上海相类似,比如广州也是经济发达、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不同的是广州在南方、上海在中部。但是上海的意义就是其处于中国的中部,其辐射力可以从长江流域扩展到黄河流域甚至更广阔的地域,能够拉动江浙、安徽、山东等广大地区的经济发展,上海的拉动力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

记者:为什么上海会有如此强烈的发展态势?

夏骏:上海成为中国现代化先头部队中的一个“排头兵”是当之无愧的,是天然的基因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决定了上海的使命。

上海有其特殊性,这首先是由它的历史决定的——当年开埠的时候,它就已经是一个“现代化”城市了。上海从一个村庄到城镇,短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了“东方的巴黎”。从地理位置来看,上海处于长江入海口,是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很好交汇处。

上海毗邻中国最富饶的江浙地区,而长江流域则是中国最大的财富交汇地,于是上海的地理优势就自然形成了,它变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发轫之地。

14000亿元资金的来龙去脉

记者:外地人一想到上海,最深的印象可能就是外滩和浦东了,浦东代表新的繁荣,而外滩则见证了告别旧世界之后的重新崛起,这两个地方在经济上有什么不同意义?

夏骏:外滩和浦东确实是上海的形象标志。过去上海的标志就是外滩,外滩的建筑是非常独特的,整个中国再也找不到第二处了。外滩当年的规划也是很了不起的,在过去已经成为远东最著名的“金融街”。

记者:但是外滩恐怕总带有殖民地遗迹的色彩,让我们想起那段让人神伤的屈辱经历。

夏骏:但这是历史呀,就像圆明园被烧一样。

外滩在经济上也发挥过巨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外国银行撤离上海,外滩就成为了政府办公场所。改革开放以后,重新制定了打造金融上海的政策,于是政府退出来,金融机构又重新进去。

有趣的是,浦东建立和开发之后,国内外金融机构又渐渐汇集到浦东,因为浦东具备现代城市的很多功能,包括信息等优势,现在显然是浦东更具有优势和实力。而外滩则因为时代的痕迹而更具有象征性,外滩本身也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记者:浦东的建设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据说开发浦东用了14000亿元,可能很多人都想知道,这笔资金从何而来、用在何处?

夏骏:这14000亿元有三个来源:巧用上代人的钱、当代人的钱和下代人的钱。资金的聚集过程分为3个三年——第一个三年用的是上代人的钱,通过土地批租积累资金进行旧城改造,盖厂房、修路、建高楼。第二个三年,是用下代人的钱,采用BOT(外资投资特许权项目)方式,吸引外资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内环线的高架等,都是用的这个钱。第三个三年,是用当代人的钱,把居民手里的储蓄变成他们的投资,通过发行股票、参股等形式鼓励居民介入资本市场,把当代人的钱筹措起来。

记者:这些方法很巧妙,也一定会让其他城市羡慕不已。

夏骏:上海更多的是利用政策自己去创造性地发掘资金来源,实际上,上海融资的过程也是上海现代化的过程、是现代化的思路。所以,BOT也好,利用外资方式的多样化也好,还有土地出让金等方式,都是在市场经济的逻辑内扩大资金来源。其实,上海作为这么一个核心城市是不缺钱的。很多外地人可能都不理解,上海的钱怎么来得这么快、这么多?其实你只要让它市场化,资金便直接会选择其爆发点,上海即是最佳爆发点。有的内陆城市可能会抱怨说,国家给上海照顾了,为什么不照顾我们?是因为位置不行,你不具备资金最大的生长点。资金的天性是寻找适当的爆发点去爆发、打着滚儿地增值,上海可以让资金迅速升值。比如,拍卖10亿元的土地,即使你什么都不做几年后都可能变成15亿元,那么资金为何不来呢?

当然,上海在享受地利的时候也赶上了天时,这天时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上海的区位优势、历史和资源背景,使其具备资金回笼的能力,这是其他城市所不能比的,甚至是其他城市所不能模仿的。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别的城市不能比的,因为上海天生就是这样。

记者:这是不是说,上海的经验别人想借鉴也很难?

夏骏:可以局部地学嘛。一个城市的天然优势就像美女,如果美女会化妆那么肯定会更美啊,其他城市可以学习上海建设中的弹性部分——学习上海人的灵巧、在市场经济中的敏感以及与金融接轨的想像力,学习上海人怎样充分地利用效率,这都是人家的创造性。如果你是官僚的、痴呆的、教条的,那么当然就没法发展了。

上海的基因就是商业化

记者:上海过去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而现在则是各种新思潮的聚集地,上海的城市文化以一种很明显的方式传承了下来。

夏骏:这也是由上海的城市基因决定的。比如北京是皇城,官本位的色彩就很重,北京人的政治智慧就很明显,连出租车司机都是半个政治家,他们对于中国的发展、社会的现状以及对领导人的评价都有一套自己的见解,但其不一定懂得股票、期货、时装。而上海则是个金融和商业中心,从一开始,其核心产业就是商业。过去,上海被称为“东方的巴黎”,其在基因上就是一个最时尚的城市,上海的女人也是中国比较会打扮的女人,她们对时尚的敏感在全国也是突出的。这些都是由城市的基因决定的。

要想改造一个城市的基因很难,但基因的优势也很容易得到发挥,比如温州人就是由于缺少土地而被迫闯天下的。上海首先有大的经济城市的品质,对商业的敏感、对时尚的敏感、对金融的敏感都是这个城市不可复制的特色。所以,当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来临的时候,其释放力也最强,因为改革开放一下子就“接通”了上海基因中的优势。此外,基因的历史传承也非常重要。我们这本书叫“再度崛起”,实际上就是说上海的城市基因的再次发扬。

记者:那么是否可以说,在这样一种基因之下,上海人天生的个性既开放又保守?

夏骏:连上海官方都说“崇洋不媚外”,这句话能够成为一个区域性的口号很说明问题。上海的早期文化是租界文化,它曾经是西方列强的管理区域,对西方的东西崇拜并很快接受,这也是上海基因的一部分。上海人天生崇洋,这跟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形成的价值观和惯性有关系。

所谓的排外,也是在那时形成的。因为当时中国是普遍农业化的环境,而上海的西洋生活则成为一个亮点,与其他区域相比过于个性化了。所以,上海人才会排外,把别人都叫“乡下人”。因为过去,只有上海与先进的西洋文化水乳交融,稍稍走远一点就萌生出巨大差异。所以,在这个洋化的孤岛之外都被看成是“乡下”。

而到了目前的市场经济时代,这种看法被逐渐淡化,上海人的排外心理得到了稀释。像现在发展得很好的苏州,2003年引进外资的总量已经超过上海,是世界500强的核心投资地,上海还敢小看吗?

记者:很多外地人也给上海做出了巨大贡献。

夏骏:像在浦东,外地人可能已经多于上海人,就像北京一样。江浙一带的优秀人才不断进入上海,给上海增添了新鲜血液。在经济大潮中,新上海人在数量上第一次挑战了老上海人的总量。

记者:上海人的性格也很复杂,应该怎样看待上海人普遍的人性特征?

夏骏:在拥挤的狭小空间里,上海人的性格是扭曲变形的,霍乱、战争等因素使得周边人口迅速聚集到上海,导致这个城市的发展不是自然生长,而是不断被历史事件挤压和拥堵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显得拘谨、不够从容。在苦难中国的背景下,老上海的灵魂是不安定的、敏感的、充满危机感的。但上海人也是聪明的,他们之中有的人就有能力在国难当头时还买一套石库门的房子。

上海是移民城市,移民城市的特点就是自然选择,能力不够的人会被淘汰出局,即使拉黄包车、卖烟卷的人也需要竞争。所以,上海随时却处在竞争的状态中。他们经过种种淘汰和竞争能够生存下来,说明他们有自己的精到之处,这种情况在中国其他城市恐怕是没有的。

记者:书里提到了“高贵的城市精神”,写上海人热衷于西洋的高雅艺术,这是又一种“崇洋”还是真正的艺术追求?

夏骏:过去,财富积聚在上海,人们普遍追求一种贵族生态,现在也是如此。上海是拥有财富的人寻找生存之地的必由之路,贵族的状态是他们的追求。贵族感是他们追求的境界。上海人看歌剧,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热潮。市民对西洋的高品质艺术呈现出巨大热情,他会以为这很时尚、是人生中重要的点缀,很多人也不见得特别懂,但其会向往,不过确实有些人非常热爱这些高雅艺术。

记者:上海确实充满了时尚元素,比如新天地,它在上海的城市文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夏骏:新天地目前是上海的标志之一。新天地过去的石库门,是外国人参与投资设计建造的,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商业住宅。因为要考虑到中国人的审美,所以石库门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但因为后来人口急剧膨胀,把原来的神韵和生态都挤爆了。现在的新天地保留的建筑神韵也吸收了商业因素,养成了上海人很洋气的消费习惯。可以说,新天地是用旧上海的壳承载了新上海消费文化的灵魂。

其实谈到文化,上海没有地道的中国文化印记,也没有地道的外国文化,新天地是时代的浓缩。

参考资料:http://smileshanghai.spaces.msn.com/blog/cns!F950328E81469C7F!382.entry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