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问他本人好了
孔夫子看清了国人的特点为:枪打出头鸟。所以教人圆滑的处世之道!
这可是个政治问题,弄不好会犯忌的。只能粗象的说说。
一种思想体系往往和社会形态是紧密联系的。中庸之道中,最为关键的那个“中”字,应该属于政治伦理学领域的一个问题。关于“中”字的考证大家可以参考《孔子思想研究》一书理解。“中”指的就是政权,中庸之道也就是一种政德吧。春秋之际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时期,其突出的表征是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礼崩乐坏。“礼乐征伐”由“自天子出”而不断下至“自诸侯出”到“自大夫出”,权力下移的同时,对土地控制的中间环节也就越多,从而使其从土地中获得的随着生产力提高而得来的收益也就越少,而处于低等级的土地拥有者如大夫却是最大的受益者。统治者的利益与民众的利益之间产生激烈冲突。为寻求一种平衡关系,孔子从“用中”出发,提出了“和中”的思想,实际上这也是他阐发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的一个体现。所谓“仁者爱人”嘛。说它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不如说是给统治者一种智慧。中庸之道常常是会被人遗忘的,可只要一旦被提起,恐怕就和“诸侯崛起,礼崩乐坏”有关。就此打住。
鲁迅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鞭鞑过“中庸之道”的。不过,鲁迅先生所鞭鞑的中庸之道并非孔子的中庸之道。
其实,你应该要大家谈谈“朱熹与中庸之道”的。朱熹的中庸之道中涉及了很多的做人的道理。比这个有意思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