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鳞环柄菇(极毒)
别名:褐鳞小伞菌。
特征:菌体小,菌盖表面密集红褐色或褐色小鳞片,有菌环,无菌托。
形态:菌盖肉质,宽l—5厘米,赭黄色带粉红肉色,初凸圆形,后扁平,中央稍突起,表面裂成红褐色或褐色平伏小鳞片,边缘内卷有绵絮状纤毛。菌肉白色,薄。菌褶离生,初白色,后稍带黄色,密,中宽,精缘稍粗糙。菌柄白带粉红色,长1厘米,粗0.3-0.7厘米,中空,基部稍膨大。菌环白,易脱落。孢子印白色,孢子椭圆形,平滑,无色,5-9 X 3.5—5微米。有淡蘑菇香味。
毒性:此菌极毒,含有毒伞肽、和毒肽食后一般发病慢,潜伏期约15-20小时,最长的约30小时。有时发病快,食后不到半小时即发生强烈的胃肠道症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以后似乎病愈,约一天以内无明显症状,即为假愈期。实际上正是侵害内脏器官期,出现肝肿大或萎缩(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黄疸、心肌炎、皮下出血、肝昏迷等。再后为精神症状期。严重者烦躁不安,昏迷不醒,最后抽搐,休克而死。因此这种毒蘑菇中毒属于“肝损害型”,病死率较高,必须及时抢救治疗。
毒伞 (极毒)
别名:绿帽菌、蒜叶菌、鬼笔鹅育、瓢蕈。
特征:菌盖较厚,暗发绿色,表面有丝光。
形态:菌盖宽3—11厘米。幼时鸡蛋形至钟形,老后平展,表面有光泽,有不明显的放射状隐条纹,棕褐色,烟灰褐色,暗绿色等多变化,有时稍粘。菌肉白色。菌精白色销密,菌柄白色,圆柱形,脆,空心,光滑或有纤毛,有时有花纹,基部膨大,长5-18厘米,粗0.6-2厘米。菌环生柄上部、白色膜质,下垂,环上有纵条纹。菌托白色,大型苞状。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近球形或卵圆形,7.8-11.7 X 65一78微米。
毒性:极毒。含有毒肽和毒伞肽。中毒症状与白素伞和鳞柄白毒伞相同。
对于揭鳞小伞、白毒伞、鳞两白毒伞和毒伞等毒蘑菇引起的“肝损害型”中毒,在综合治疗中,曾有单位使用二流基丁酸钠,二流基丙磺酸钠以及L-半胱氨酸盐酸盐有一定的疗效。经小白鼠试验,以每公斤体重用干蘑菇20克的提取液在腹腔内注射,死亡率60 %左右。
鳞柄白毒伞(极毒)
别名:毒鹅膏。
特征;菌体白色,菌盖中央略为凸起,菌柄有鳞片。
形态:菌盖宽6—15厘米,圆锥形至钟形,后平展,中央凸起,湿时表面有粘性,干时有光泽。白色,有时中央略带黄色,光滑。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离生。密。菌柄长8—14厘米、粗1——1.2厘米,白色,有显著鳞片、近柱形。基部腾大呈球状。菌环生在柄的上部,白色,膜质,下垂,不易脱落。菌托白色,苞状。孢子印白色,孢子近球形,无色,平滑,7-10微米。
毒性:极毒。含有毒伞肽和毒肽,中毒症状同白毒伞,属于“肝损害型”,中毒者病死率高。经小白鼠试验、以每公斤体重用鲜蘑菇100g的提取液在腹腔内注射,死亡1Q0% 。
白毒伞 (极毒)
别名:白罗伞(云南)、白鹅膏、春生鹅青、白帽菌。
特征:菌体白色,比较细长。
形态:菌盖宽7——12厘米,幼时鸡蛋形至钟形,治后平展,纯白色,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把白色,离生。菌柄白色,光滑,基部膨大,长9——12厘米,粗2-2.5厘米。菌环生在柄的上部,白色,膜质,上面有不明显条纹。菌托白色,肥厚成苞状。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近球形。光滑, 8—12 X 6210微米。
毒性:极毒,含有毒伞肽和毒肽,能严重损害肝、肾、心。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等,故属于“肝损害型”中毒。一般发病慢,潜伏期长达数小时至一天之久。
临床可见两种发病情况:
一种病情发展较急,迅速出现各系统症状。另一种病情发展较慢。最初只有胃肠道激惹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便血等、但不久症状消失。一两天内无明显症状,称为“假愈”食后一般发病慢,潜伏期约15-20 小时,最长的约30小时。有时发病快,食后不到半小时即发生强烈的胃肠道症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以后似乎病愈,约一天以、内无明显症状,即为假愈期。实际上正是侵害内脏器官期,出现肝肿大或萎缩(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黄疸、心肌炎、皮下出血、肝昏迷等。再后为精神症状期。严重者烦躁不安,昏迷不醒,最后抽搐,休克而死。因此这种毒蘑菇中毒属于“肝损害型”,病死率较高,必须及时抢救治疗。
墨汁鬼伞
别名:柳树蘑、柳树钻(黑龙江)。
特征:菌褶成熟液化成墨汁。早春就出现,很普遍。
形态:菌盖宽4-11厘米,初卵形,后张开是钟形,顶端钝圆,有近褐色细小鳞片,初期灰褐色,或污褐色,表面覆盖灰白色粉,很快消失,周边灰紫色,最后变黑色,边缘常是花瓣状或有沟纹。菌肉薄,初白色,后煤烟色。菌褶离生。稠密,初白色,后黑色,成熟液化成墨汁。菌柄长7-20厘米,粗l-22厘米,长锤形,向上渐细,上部光滑,空心,有丝光。一菌环生菌柄之下部,早落。孢子印黑色,孢子黑褐色,椭圆形,光滑, 7一10 X 5-6微米。囊状体近圆柱形, 100-160Ⅹ20-32微米。
毒性:对某些人可能有毒性,特别与酒类同食,最易中毒。一般不很严重,中毒后可引起精神不安,心血管扩张,心跳加快,耳鸣,虚脱,发冷。有时会出现以胃肠炎型为主的中毒症状。另一种毛鬼伞和这种鬼伞一样,与酒类同吃可引起中毒。
红网牛肝菌
别名:褐黄牛肝菌。
特征:菌盖茶褐色,有平伏的细绒毛,菌柄桔红色,有紫红色网纹,营口桔红色,菌肉受伤变蓝色,与菌管层接连处带红色。
形态:菌盖宽6一17厘米,扁半球形,后平展,浅土褐色至茶褐色。表面干燥或稍带粘性,被有一层平伏的绒毛,老时遇干旱常龟裂成小斑。菌肉淡黄色,受伤后变蓝色。菌管离生,黄色,受伤后变蓝色,菌肉与菌管层连接处带红色。管口小。圆形到略成多角形,桔红色。菌柄肉质,实心,近柱形,长3-11.5厘米,粗1.3—2.2厘米,上部桔红色,下部带紫色,受伤后变蓝色,有桔红色网纹。孢子印青褐色,孢子长椭圆形,光滑,淡黄色、 11——14.3 X 5一5.7微米。囊状体近梭形, 58 X7.5微米。
毒性:有毒,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毒红菇
别名:小红脸菌(四川)、呕吐红菇。
特征:菌盖珊瑚红色。边缘有条纹,表皮易剥离,菌肉近
表皮处红色,菌褶纯白色。
形态:菌盖5—9厘米,扁半球形,后变平展,老时下凹,粘,光滑,浅粉红至珊瑚红色,边缘色较淡。有棱纹,表皮易剥离。菌肉薄,白色,近表皮处红色,味苦。菌褶等长,纯白色,较稀,凹生,褶间有横脉。菌柄圆柱形,4一7.5X1-2.2厘米,白色或粉红色,内部松软。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近球形,有小刺,8—10X7.5—9微米。囊状体披针形,60—110X10—15微米(突出子实层部分8-18微米)。
毒性:味很麻辣,是一种分布比较广泛的毒菌。食后主要引起胃肠炎型中毒症状。一般发病快,病程短,除发生剧烈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外,严重者还出现面部肌肉抽搐,脉搏加速,体温上升或下降,有的可因心脏衰弱或血液循环衰竭而引起死亡。一般经及时催吐、对症治疗,即能很快痊愈。经小白鼠试验,以每公斤体重用于蘑菇20克的提取液在腹腔内注射。死亡率80 %左右。此菌颜色有时可退的很浅,呈粉红色,一般是珊瑚红色,其外形特征与可食的红菇相似。但红菇菌盖边缘平滑无纹。味不很辣。
角鳞灰伞
别名:油麻菌(广西)、黑芝麻菌、麻子菌(四川〕。
特征:菌盖灰色或灰褐色,有黑色角锥状或颗粒状鳞片,菌托由数圈黑色细颗粒组成。
形态:菌盖宽3-9厘米,初期半球形,后平展,灰色或灰褐色,稍有丝光,有很多黑色角锥状或颗粒状鳞片,湿时稍粘,而干燥时鳞片往往密集在一起似块状,边缘平得或有不明显条纹。菌肉白色,簿。菌褶白色,较密。菌柄白色至灰白色,长4—10厘米,粗1—2厘米,下部灰色,并有纤毛状鳞片,有时有花纹,基部膨大。菌环生菌柄的上部,下垂,白色,膜质,有条纹。菌托由四至七圈黑色颗粒组成。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光滑,宽椭圆形,7—9X5一7微米。
毒性:有些地区,有人采食,但有中毒事故。食后发病快,出现恶心、头晕、神志不清或幻视,最后处于昏睡状态。病程较短,1-2天后可恢复清醒,但有腿脚疼痛,行动不便等现象。
臭黄菇
别名:油辣菇(四川)、腥红菇、亮红菇、牛犊菌。
特征:菌盖上黄色,幼小时粘,老时朽臭味,表皮易剥离,成熟后菌盖表面有一层发亮的粘液,故称油辣菇。
形态:菌盖宽8一15厘米,初半球型,后扁平,中部稍凹,土黄色,中部色深呈土褐色,幼小湿时粘滑,边缘由小疣组成很明显条纹。菌肉白色,脆。菌褶等长,幼时白色,老后灰白色或朽叶色,褶间有横脉。菌柄污白色,空心,长3—9厘米,粗1.8——2.5厘米。孢子印白色。孢子近球形,有小刺,8——11微米。囊状体无色,近梭形,有颗粒状内含物,突出子实层部分38一51 X9——14微米。
毒性:潜伏期短,发病快。一般可于食后半小时左右即发病,主要为胃肠道症状,如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有的还出现精神错乱,头晕眼花,乱说乱唱,严重者则有面部抽搐,牙关紧闭,视力减弱,昏睡等。一般病程较短,如经及时治疗,可很快痊愈。
毒蝇伞
别名 :毒蝇菌, 捕蝇菌
特征:菌盖鲜红色,有白色至淡黄色鳞片。
形态:菌盖宽6-20厘米幼时半球型,后平展,表面粘,鲜红色至桔红色,有白色、淡色或带黄色鳞片或疣,边缘有短条纹。菌肉厚,白色。菌褶白色至黄白色,密,不等长,边缘整齐或稍带絮状物。菌柄长12—25厘米,粗l—2.5厘米,上部有丝状纤维或稍带絮状物,白色,下部白色至黄白色,基部膨大呈球形,有数轮白色或淡黄色颗粒组成的菌托。菌环大而厚,白色至黄白色,生菌柄的上部,平滑或带絮状物。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宽卵圆形,光滑,常含一个大油滴, 9—10.5 X6一75微米。
毒性:有毒。含有毒蝇碱,尤以菌盖度层含量较多。食后发病快,病程短,除有剧烈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外,还出现精神错乱、出汗、发冷、肌肉抽搐、脉搏减慢、呼吸困难或头晕眼花,牙关紧闭、不省人事等。中毒后及时用阿托品疗效很好。另外其能毒死苍蝇。
豹斑毒伞
别名:白芝麻菌、满天星(四川)、假芝麻茵、斑毒菌。
特征:菌盖灰褐色至棕褐色,有白色鳞片。
形态:菌盖宽3.5——14厘米,初期扁半球形,后平展,湿时稍粘,灰褐色亚棕褐色,边缘色浅,有条纹,表面附着白色块状或角状鳞片。菌肉白色,薄。菌褶白色,较密。菌柄白色,长5-17厘米,粗0.5—2.5厘米,空心,脆,下部有白色鳞片,基部膨大。菌环生菌柄中下部,白色,膜质,易脱落。菌托近杯状或呈环带。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宽椭圆形,8.6—13*8--9(11.5)微米。
毒性:含有毒蝇碱。食后发病快,一般l—6小时,最短约半小时。主要作用使副交感神经兴奋。发病后心窝难受、上吐下泻、出汗、流泪、流诞、瞳孔缩小、感光消失、脉搏减慢而不规则,呼吸障碍、体温下降、四肢发冷等。严重者常出现幻视、谚语、抽搐、昏迷,甚至还有肝损害和出血等现象,一般死亡较少。中毒后及时应用阿托品治疗效果较好。
参考资料:||
我只听说过越鲜艳漂亮的越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