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丁氏的起源吗??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丁姓的起源

姓氏:丁

祖宗:宋丁公

分类:以谥号为姓

姓氏起源:

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谥号为姓氏,称丁氏。

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 。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堂号:

驯鹿堂:后汉丁茂,小的时候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自背了土筑坟,又栽了松柏在墓旁。白鹿从 山上到墓旁守护墓。太守举他为孝廉,拒不受。丁姓又以“济阳”为其堂号。“萃涣”等为堂号。

迁徙分布

秦汉时期,丁氏的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省境,同时已有迁至今河北、陕西、广西、湖北等省者。如,秦末项羽将丁公(名固)为薛人(今山东滕县南),刘邦部下丁义起于留(今江苏沛县);西汉时丁宽为梁人(今河南商丘南),丁外人为河间人(今河北 献县东南),丁明为瑕丘人(今山东衮州东北);东汉时丁邯为阳陵人(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丁茂为合浦人(今属广西);东汉末,丁遵任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太守,在当地安家。三国、西晋时期 ,丁氏在江南分布更为广泛。如三国时魏国丁仪为沛人(今江苏沛县),吴国丁諝为钱塘人(今浙江杭州),丁览为山阴人(今浙江绍兴 ),丁奉为安丰人(今河南固始东南),后徙家临川(今江西抚州市 );西晋丁绍为谯国人(今安徽毫州),丁义为建城人(今江西高安)。唐初,有丁氏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北宋,有长洲人(今江苏吴县 )丁谓,任崖州司户参军,其后裔分衍崖州(今广东崖县西北)及广州。丁氏入粤始祖还有:丁允文,南宋时开基潮州;丁肇宪,明初由潮州徙梅州;丁仑,明代徙丰顺。清嘉庆年间,闽粤丁氏有移居台湾者,此后又有人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国。

参考资料:http://www.eyehu.net/archiver/?tid-295.html

丁姓是当代第46大姓,丁又是我国诸家姓氏中笔画最少的一个姓氏。许多民族里都有丁姓。然而,它的家族、姓源却较为复杂。据有关史籍介绍,丁姓至少有五支来源。

第一支见诸于《姓氏考考略》,该书云:“太公金匮,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周武王伐纣之时,就有了丁姓的诸侯。但这位丁姓诸侯的详细情况,却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

丁氏的第二支姓源来自于姜子牙一族。姜子牙是周朝的大功臣,儿子姜及死后,也被周王追谥为丁公,其子孙便以丁为姓,藉此缅怀先祖曾位尊丁公。史书记载较为详细。“丁氏,姜姓,齐太公生于公 ,支孙以丁为氏。”(见《通志.氏族略.以次为氏》)“齐太公生于公 ,支孙以谥为姓。”(见《元和姓纂》) 自从这一支丁姓问世之后,其散居的地盘最广,人数最多。也就是说,千百年来,中国的丁姓大都源自这一世系。这一系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山东济阳。姓氏书说“系承姜 ,望出济阳”,即是证明。

丁氏的第三支姓源,始于三国时期。三国时东吴孙匡将军一族的后人全部改姓丁。这就是《三国志.吴志.孙匡传注》所说的:孙权的族人因过失造成军粮仓库失火,贻误了战机,孙权大怒,不许孙匡姓孙。孙匡的后代子孙也被迫因袭丁姓。

从三国时期开始,在丁姓之中,于是有了三支姓源,同在繁衍滋长,承袭相传。后来出现的丁姓第四支和第五支姓源。一支是西域人改姓为丁,一支则改自丁氏。

这样,丁姓就出现了5个分支,即丁侯之后,丁 之后,孙匡之后,西域人改姓,于庆之后,他们共同组成了丁姓的庞大阵容。

丁氏名人,不绝于史。汉时,有帮刘邦打天下、被列为“十八元功”之一的丁复,项羽的部将丁公,东汉经学家丁恭;三 时孙权的大将丁奉,颇受曹操赞赏的才子丁仪、丁 等。清时有丁宝桢、丁日昌、丁汝昌、丁敬、丁申、丁丙、丁取忠、丁耀亢等,其中丁日昌在光绪年间,任江苏巡抚,是洋务运动中的活跃人物。

丁姓当代名人,首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者丁肇中。 丁姓人家传统对联有: 梦松应兆,刻本事亲。 留仙女塔,人名宦祠。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