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敦煌、云冈、龙门这三处石窟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云冈的“昙曜五窟”

中原地区大规模的石窟造像,以位于山西大同西的武州山之阳的云冈石窟为最早。著名的“昙曜五窟”为云冈第一期洞窟,开凿时期在公元460——465年间。

16窟主尊是一身高达13.5米的立佛像,高肉髻,涡旋状波浪形发,广颡大耳。身着厚重毡披。右手上举有胸前,左手呈“姆陀罗”手印。下身约5米。

17窟主尊是一身高达15.6米的菩萨装弥勒像,交脚而坐。弥勒头戴宝冠,身着右袒披肩。下脚相交约4米。

18窟主尊是一身高达l5.5米的立佛,下身约5米,左右有二菩萨。在东壁高处,有一残留的供养弟子头部像,表现为虔诚的默祷状,他形容憔悴,瘦骨嶙峋,却一心憧憬着得道的赤诚心愿,在面部表情上,显现出十分坚强与乐观。在数以万计的造像中,这件小小的头像,竟给入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19窟正壁主尊是一身高达16,8米的结跏趺坐佛。下身平稳相盘约2米。

20窟为一身露天大佛。正壁主尊高13.7米,结跏跃坐,双手作禅定印,雄伟肃穆。架缓的衣纹用直平阶梯式刀法,细部刻以阴线纹,带有犍陀罗风格。头光与身光的外缘,为火焰状。络腋上的连珠纹,则是波斯萨珊朝常用的装饰纹饰。

这些石佛造像都是肩宽体厚,几乎占据整个身躯的三分之二,其粗壮短小下肢,与全身比例失调。这种躯体的变形,它体现拓跋鲜卑人原始野性的生命追求,加以夸张,加以变形,尽力追求一种宗教内在力量。唯其如此,它比起明清时代俗丽、娴熟到“太合比例”的成熟美;更具二种古拙粗犷的艺术魅力。

最饶有兴味的是第8窟拱门东侧雕刻的摩醯首罗天和西侧的鸿摩罗天;一个骑神牛三头八臂,一个乘神鸟五头六臂,这一组新奇神异的浮雕,不再是生命的写实,而是精神的写意。拓跋鲜卑族用审美的艺术形象折射生命现象中的“多头

多臂”枣力量的无边和强大,内化为人类幻想生长出更多的智慧头脑和勇敢的手臂,去征服自然,以获得自身生命的 拓展与延伸。

云冈石窟造像艺术表明,尽管它的“粉本”来自键陀罗,甚至还有希腊、波斯的影响,但它毕竟是北魏艺术家的再创造。

东方的“佛罗伦萨”——敦煌莫高窟

在甘肃西部敦煌县东南的鸣沙山东面的崖壁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保存着从十六国到元代900多年间佛教石窟艺术珍品。在长达l618米的崖壁上,分布着492个洞窟,有壁画4.5万平方米,塑像2415躯,贴于壁间的模制“影塑”更是数以万计。如此众多的稀世奇葩,使世界各国惊叹不已。伟大的莫高窟,成为我们民族的“佛罗伦萨”。 敦煌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统一体。彩塑是洞窟的主题。彩塑又可分为浮雕。(影塑)、高浮雕、圆雕三种。

早期包括北魏、西魏、北周三个时代,是敦煌彩塑艺术的发展期。圆雕塑像多为佛教偶像,如弥勒像、释迦佛、多宝佛、思维菩萨等。北魏277窟弥勒像最多,头身比例适度,面部方圆,鼻梁高直,薄薄的嘴唇流露出一丝笑意,半裸的身体饰着长长伪理珞,着绿色透体的长裙,衣纹为贴泥条式,显然带有中亚、印度及波斯的风习。275窟正中的弥勒菩萨,248窟中心柱四周竟内的释迦“四相”(说法、降魔、苦修、成道)、259窟北壁东龛禅定佛像,都神情宁静安详,绝无激昂的动态。虽眼部略有残损,而神采如生。

西魏塑像,带来了中原“秀骨清像”一类风格。人物多为瘦脸型,身体扁平,脖颈细长。佛像内穿交领糯,胸前束带作小结,外罩对襟式袈裟。菩萨或上身半裸,或褒衣博带,大冠高履。西域菩萨演变成南朝士大夫形象。

北周彩塑,出现了具有道家意味的浮雕羽人交龙,在造型上,把中原式的“秀骨清像”与西域式丰圆脸型相结合而出现。“面短而艳”的新风格。

中期包括隋、唐两期,是彩塑艺术的极盛期。

隋代塑像,逐步发展为群像,五身、七身一铺,并突破了影塑、浮雕、圆雕相结合的形式,走向主体化与立体化。特别是在人物塑造上,开始突破类型化的规范,如同一迎叶,有汉僧,有梵僧,有愁像,有庄严肃穆像,具有不同的外形和内心表情。427号窟是隋代规模最大的洞窟,全面塑像达28

躯之多,人物造型一般头大、体壮、腿短,这是隋代塑像在 外形上的显著特征。

唐代雕塑最引人注目的是两身大佛像的出现,最足以体现“国力昌盛”的大唐精神。一为武则天延载二年(公元695)完成的北大像,高33米;一为开元年问的南大像,高26米。均为“善跏座”的弥勒像,丰腆的面部,庄静的神态,高大雄健的体魄,基本上保持了盛唐原貌。

涅磐像是唐代规模最大的群像。大历十一年(公元776)李太宾建造的涅磐像长达l6米,绕佛侍立有佛陀的七十二弟子。这组群像,在人物相互关系、人物的精神状态上作了传神的刻划,把佛陀的宁静与诸人的激动鲜明对比起来,表达’了世出与世间、生死与涅架的宗教主题。

唐代的天王、力士像多是精力饱满、身躯雄健的纠纠武夫。322窟的域式天王像、194窟力士像,外表和性格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菩萨的形象更为丰富,观音、大势至为“十地菩萨”,除了佛,只有她们有资格坐在莲台上。一腿盘曲,一腿下垂,这种优美的坐式叫“游戏座”。205窟菩萨,虽肢体已残,但从自然倾斜的姿势,仍显示出一种柔姿绰态。

45号窟盛唐菩萨是一尊极精美的杰作,她优美地站立着,头部斜侧微仰,身体作“S”三道弯式,凤眼半闭,唇角带着微笑,好像在倾听人们的祈求。l97窟的一身菩萨,身段秀美,气度娴雅。79窟的胁侍菩萨,裸露的部分似乎能感觉到肌肤的细腻与润泽,衣裙薄薄地贴在身上,表现出丝绸的质感。194窟中尽管有些菩萨嘴上还画着绿色的昨日蝌蚪胡子,但他的动态神情“一如妇女”。这些女性化菩萨,曲眉丰颊,肢体肥胖,反映唐代“尚腴”的审美风尚。菩萨的女性化,显然迎合了唐代世俗化的倾向。

盛唐彩塑是莫高窟艺术的顶点,那丰美、华贵、浓艳的彩塑灿如繁花。唐以后彩塑出现下坡的趋势,进入衰落期。

晚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朝。总体来讲,成就不高。五代塑像虽仍保持着唐代的格局,造像已缺乏内在的精神与活力。宋代彩塑数量不多,”佛及菩萨臃肿笨拙,神色呆滞,毫无生气。在55窟还保存一铺完整的宋塑,有佛、菩萨、天王、金刚力士十余身,规模超过唐代。西夏及元代塑像,所存寥寥,又经改造。只有49l窟的一佛二供养天女,组合特殊。天女形象衣饰,具有西夏特征。

敦煌壁画以内容论,可分七类:一、佛或菩萨的尊像画;二、佛本生故事及佛本行故事;三、传统神话题材;四、各种经变画;五、中国佛教史迹画;六、装饰图案;七、供养人画像。

早期壁画,如268、272、275窟,内容多为说法图、佛本行及佛本生故事。画面以土红为地色,施以青、绿、朱、赭、白单色,形成明快的暖色调。人物面部轮廓及眼眶,均用朱色作圆圈晕染,眼睛和鼻梁涂以白粉,用表立体感,这就是所谓“天竺遗法”枣凹凸法。在技法上,以土红色线起稿,赋色后以深墨线定形。这一时期人物造型体态修长,衣纹密集,用这种细劲的铁线描,能画薄纱透体的质感。

唐代壁画以气势磅礴的巨幅经变画为主。唐代信仰“净土宗”,因此壁画中《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净土变》以及l72窟的《观无量寿经变》、217窟《法华经变》、445窟《弥勒经变》、《103窟《维摩诘经变》、45窟《观音经变》等大量被描绘。这些富于装饰性的经变画,在构图上首先打破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旧格局,以乌瞰式或散点式透视法把每一洞窟装饰得满窟有画,满壁生风。

人物造型比例适度,体态健壮。菩萨高售宝冠,素面如玉,或亭亭玉立,或婀娜多姿(三道弯式)。天王、力士威武刚健,那夸张的球状肌肉,虽无生理和解剖学上的根据,却令人感到力量的超人。

壁画的色彩登上了繁华富丽、金碧辉煌的顶峰,特别是迭染和晕染技法的发展;使色彩的孪化更为丰富。运用迭晕法可以在一个莲瓣或宝珠上用同一色彩由浅入深,迭晕四、五层之多,并把青、绿、朱、白诸色套叠在一起,形成五光十色的效果。同时新的晕染法的使用,使人物颜面既有莹润的色彩,又有圆浑的立体感。在线描技法上,起稿、定形、提神都极讲究主辅、疏密、虚实、浓淡关系以及运笔的节奏和韵律,因而出现了生动流畅的兰叶描。

五代以后,壁画色彩逐渐失去了灿烂的光辉,趋于简淡典雅。但在画面空间感的处理上,逐步合理,画风也另有一种“逸笔草草”的趣味。

西夏承袭宋画,人物面部表情,显出一种苦涩的笑容。构图如图案化,色彩以绿色为地,单调冷清,缺乏生气。线描则出现了棱角毕露、挺拔坚实的折芦描,与中原梁楷、李公鳞一派的线描法一脉相承。

元代由于藏传密教的流行,出现了一种藏密壁画。人物长眉大眼,身姿婀娜,面色或青或绿,或作红、绿两龟的阴阳脸,对比强烈,阴森可怖。线描采取了多种并用的技法:菩萨的面部、肢体用秀劲圆润的铁线描,厚重的衣纹用折芦描,力士强健的肌肉则用顿挫分明的钉头鼠尾描。

龙门石窟

代表龙门北魏风格的主要有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火烧洞、石窟寺等。宾阳洞是这一时期开凿时间最早、用工最多、最为富丽堂皇的一座洞窟。窟的正面.是以释迦为中心的五躯石雕像。主尊释迦结跏跌坐于束腰方台座上,座前有石狮两头,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侍立,两侧壁又各雕一佛二菩萨立像。整个穹窿顶上,状如宝盖。中心为一重瓣大莲花,环绕莲花,刻八身伎乐飞天。洞窟前壁是富有绘画性的浮雕。其中第三层中的两幅就是有名大型历史画卷式浮雕《帝后礼佛图》,精美绝伦。遗憾的是,这两块中国艺术史上的杰作,30年代被盗走,现分别收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和纽约艺术博物馆。

莲花洞,因洞顶雕有一朵美丽的大莲花而得名。正壁造像为释迦立像,左右有二弟子及圆雕的二菩萨侍立。穹窿顶上,射出高浮雕大莲花,六飞天环绕大莲花藻井在空中飞翔,而天衣、云彩随着天女的流动,如随着音乐的旋律在翻飞,飘扬。

龙门石窟隋唐的制作,造像躯干颀长,形貌映丽。含睇若笑,温雅敦厚,具有东方民族的气质。它显示出独特的意义,中国石窟造像逐渐脱离印度母体而独自发育成长。这种“龙门”风格东传至朝鲜、日本,成为东方佛教艺术的一个系统。

在众多的唐代雕像中,雄踞峰顶的代表作,首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像。这座佛像高17.4米,头部高4米,耳长1.9米,虽双手与腿已残,却无损于它的磅礴气势。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欣赏到大佛头部优美的轮廓与严谨的结构。雕刻手法极精湛,佛头运刀准确而果断,线条明快。面容丰满圆润,一双秀目,微微凝视前方,高直的鼻梁下,呈弧形的嘴角含露出融合男性的庄严与女性慈爱的微笑。“卢舍那”,意为光明普照,“毗卢遮那”,即“遍一切处”。大佛头光作莲花式光轮,背光亦作烈焰飞腾状,将这位太阳神“光明普照”的神性刻划得十分伟大生动。据说,卢舍那佛是根据武则天的肖像雕刻而成。武则天自名为“曌”,即光明普照上空,显然她是以太阳神自许。这就使宗教的教主与政权的君主在君临万民、普照人间的太阳神崇拜的意义上取得同一性,成为“政教合一”的原型根据。可以说,卢舍那大佛是封建社会理想化的“圣贤”形象。

卢舍那佛左右两侧的胁侍弟子,即阿难与迦叶,其头光亦作烈焰飞腾状,但没有背光。天王、力士的头光仅作简单的光圈,连火焰的装饰也没有。不同的神格果位,在光圈的处理上,再清楚没有了。但这踩着一身健壮无畏的夜叉的天王,和叟眉瞪目、颈筋暴起的力士,传神之至,大有“逼之剽剽然”之气概。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