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姑
三姑40出头,一双细长的丹凤眼极富韵味,让人见了一面后,很难忘记。10前,三姑带着刚满3岁的女儿从遥远的北方回来了。豪爽热情的个性和儿化音很重的普通话使三姑成了小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刚回来时,三姑决心10个月学会海安话,可10年过去了,三姑还是一口的普通话。她说自己太笨,总也学不好,但我们以为,潜意识中,她是在以抗拒小城语言的侵袭来顽强地坚守一种独特的品性。
单身女人,还拖着个孩子,生活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回来不久的三姑在朋友的一再撮合下,与一个也带着女儿的男人组成了新家庭。男人是江南来的下插知情,其异乎寻常的精明使历来怕与数字打交道的三姑傻了眼。男人的业余生活是打牌,常常彻夜不归,这让在北方当警官的三姑束手无策。男人的女儿比自己的孩子大两岁,但送孩子上学时,三姑总是用自行车驮大的,小的在后面跑。新衣服、还饭菜从来都先让江南小姐享用。自己的女儿很懂事,从没说过抱怨的话,倒是一些同事见了大为想不开,说:“人家说最怕是后娘,你倒好,全反过来了,可人家还是不领你的情。”也许是江南小姐毕竟娇气,也许是天生小心眼,也许是性格不和,三姑捧心捧肺地想做个好母亲,但还是失败了。在江南小姐的几番饶舌之后,三姑和几番赌咒发誓却赌性不改的男人大吵了一场,毅然搬了出去。
我们认识三姑的时候,她已经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小窝。但进了她家门,发现小窝里人员结构很复杂。她从北方接来了年过八旬的父母,三姑说这儿气候暖和;又从浙江接来了二姐和中风卧床的二姐夫,三姑说他们的子女在内蒙呢……
三姑在单位里负责工会、人事、保卫、后勤等等杂七杂八的工作,碰上优化组合,人心惶惶,三姑跑东家走西家,帮助腾岗,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麻烦事尽往自己身上揽。见别人缺少什么,总是说没关系家里拿去,人家不拿,追着送上门去。初见三姑这样,我们不以为怪,见多了,心疼起三姑家的东西。“三姑,你也不容易。”“没事儿,他们比我更需要。”“你也不宽裕,上有老下有小,单位效益又不好,你帮人,谁来帮你?孩子眼看就要考大学了。”“船到桥头儿自然直!”三姑哈哈大笑。
从北方来探望父母的姨侄却这样评价三姑:“我三姨真虚伪,自己死省,打肿了脸充胖子,在外面充好人,何苦?”
我们替三姑抱屈:“三姑接回你妈抬来你爸图个啥?你不比谁都清楚?”“那倒是。”三姑这位五大三粗、三十郎当的侄儿涨红了脸,说了句大实话,“三姨在替我们尽责任。”
好长时间没去见三姑,见她有种情怯的感觉。听人说,三姑还是那么忙忙碌碌,风风火火,事业也很兴旺发达了,头上又添了不少白发。很想去看看三姑,不为别的,只想再去听听她爽朗的笑声和一口纯正的普通话。
我们经常听说:三姑六婆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只记得三姑不行也要记住六婆啊
“三姑”指的是:尼姑、道姑、卦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