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国时期流通的银币是“大 袁头”?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为什么用袁世凯头象作为银币图案;

因为当时的“新银币”铸造工作正好赶上袁世凯任大总统的时候,而银币的图象也是由袁世凯本人核准确定的:

新银币一面摹镌大总统袁世凯侧面肖像和造币年份,另一面雕印嘉禾花纹,中间刊有一圆、中圆、二十分、五分等字样。

2.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是那一年铸造;

1914年12月24日,天津造币总厂首先开铸新银主币,接着南京、武昌等造币厂也开始铸造,1915年1月新币开始发行。新银元因有袁世凯头像,一般称为“袁像币”,又有“袁大头”、“袁头”、“大头”、“袁像”等俗称,且各地俗称不同,在西安称之为“大头洋”,在成都、重庆称之为“人头洋”,万县俗称“老壳”,长沙俗称“光洋”。

1927年北伐胜利之后,国民政府下令停铸“袁大头”银元,改铸总理新币,俗称“孙头”(或称“船币”)。此后国内就通行“袁大头”和“孙头”两种银元,其成色基本相同,可以通用。

3.为什么能一直使用到建国前?

1933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宣布废止银两制度,规定所有收付一律使用银元,1935年11月又宣布实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元在市面流通,白银收归国有,限令各金融机构和民间储藏的白银、银元交由中央银行收兑。至此,以“袁大头”为代表的各类银币完成其历史使命,开始退出市面,银元逐渐为法币取代。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成巨大通货膨胀,久未见踪影的“袁大头”银元又在黑市出现,成为抢购对象。此后银元黑市一直存在,直至解放后政府打击黑市,收兑银元,“袁大头”才基本上从市面销声匿迹,如今已成为钱币爱好者的收藏对象之一。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