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第三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胜利闭幕时,江苏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向国务院领导和国家体委负责同志提出了江苏要承办全国运动会的愿望。1997年省政府第96次常务会议专题讨论体育工作,明确提出了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承办全运会和建设体育强省的目标;2000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新建南京体育中心,并由省体育局向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申办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的请示;同年9月江苏在承办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期间,省委书记回良玉、省长季允石当面向正在江苏视察工作的李岚清副总理建议,请国务院改变全国运动会由京、沪、粤轮流举办的限制,并提出由江苏承办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的请求。 2001年1月江苏省政府正式向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申办报告。4月20日,江苏省委、省政府5位领导同志专程赴苏州向正在苏州出席会议的国家体育总局领导表达江苏申办十运会的强烈愿望和决心。同时,江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又致信中央领导表达江苏的申办愿望。
2001年初,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取消全国运动会由北京、上海、广东轮流举办限制的函》(国办函[2000]81号)。此函明确,取消全运会由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轮流举办的限制,允许有条件的省市申请举办全运会。这一决定很快得到了全国各省市的积极响应。在国家体育总局规定的申办时间内,辽宁、江苏、浙江、湖北、陕西5个省正式提出申办第十届全运会。由于这是我国第一次采用申办形式推选全运会承办单位,因此,竞争十分激烈。辽宁省把申办十运会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了“十运会,我们准备好了”的申办口号,承办十运志在必得。浙江、陕西省先期投入数十亿元建成了新体育中心,硬件设施十分优越。江苏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科技、教育、文化和体育事业的长足进步都为申办十运会提供了强大支撑。但是,由于江苏体育设施建设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新体育中心建设还没有正式开工。因此,江苏的申办形势十分严峻。面对这样的情况,江苏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切实加强对申办工作的领导,组成了精干的申办班子,团结拼搏,全力以赴,为申办成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具体是:(一)十分重视申办十运会的信息收集工作,在第一时间了解表决的方式和投票日期,为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赢得了主动。(二)把握申办工作的基本规律,争取国家体育总局各司局、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各兄弟代表团对江苏的理解和支持。(三)精心制作申办电视宣传片、画册和报告书,全力以赴做好申办陈述的各项准备工作。
2001年6月19日,国家体育总局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会议厅召开“全运会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推举第十届全运会承办单位。参加十运会申办竞争的辽宁、江苏、浙江、湖北和陕西5省市都派出了各自的申办十运会代表团。江苏申办代表团由省政府副秘书长李一宁、省体育局局长孔庆鹏、副局长殷宝林、党组成员戴伟等同志组成。他们带着江苏7400万人民的热切期盼,前来参加国家体育总局召开的全运会工作会议。会上,江苏代表团播放了经过精心制作的电视陈述片《梦圆2005》,孔庆鹏同志作了题为《江苏人的真诚的奉献》的陈述报告。江苏申办团的陈述,受到了会议代表们的高度评价和赞誉。参加投票的有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各司局和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负责同志,全国各省区市体育局局长、解放军、香港、澳门体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及行业体协代表共76人。会议以投票的方式推选第十届全运会承办单位。在第一轮投票中江苏就获得了39票,超过半数,成为承办第十届全运会推选省份。同日,国家体育总局召开党组会并报国务院领导同意宣布江苏获得第十届全运会承办权,辽宁省为候选单位。
2001年7月12日,国务院发文明确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由江苏省承办。
2001年11月24日,正值九运会召开期间,江苏省政府与国家体育总局在广州签订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委托承办协议;九运会闭幕式上,江苏省省长季允石从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手中接回了全运会会旗。
二、江苏承办十运会的重大意义
2005年举办的第十届全运会是我国第一次采用申办形式确定承办单位的综合性大型运动会,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对全国竞技体育水平和办赛能力的一次大检阅、大练兵、大演习,也将是建国以来我省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接待人数最多的一次大型体育赛事。
办好十运会,关系全国大局。十运会是在全国人民按照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要求,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形势下举办,是我国“十五”计划决战之年的一次全运会,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的最后一届全运会。“三个代表”思想的强大力量,“十五”建设的辉煌成就,国力强盛的崭新形象,人民群众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将在十运会上得到充分展示;全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我国举办大型运动会的能力,将在十运会上进行大检阅、大演习、大展示。承办十运会,是江苏为全国体育事业发展、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打基础、作贡献的光荣使命和历史任务。十运会办好了,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必将进一步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办好奥运会信心,必将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对维护国家形象、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办好十运会,是我省富民强省的新机遇和新动力。承办十运会,组织动员全省力量,必将在全省进一步形成凝心聚力、众志成城、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生动局面,增强人民群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信心;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环境,必将大大加快城市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全国人民和世界体坛关注江苏,是宣传江苏发展成就、展示江苏文明形象、扩大江苏在国内外影响的有利时机,江苏省现代化建设的内外环境将因此得到进一步改善。
办好十运会,将大大加快江苏建设体育强省的步伐。“九五”以来,江苏省体育事业连创辉煌,以全民健身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在全国的位次前移,连续多年获得突出贡献奖,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屡创佳绩,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但是,与江苏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第一集团军”的位置相比,江苏省的体育发展水平仍然相对滞后,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建成小康和实现现代化,是我省各项事业的总目标,体育事业必须与这一总目标相呼应,与江苏在全国的地位相适应,与经济大省、文化大省相匹配。十运会在我省举办,是我们建设体育强省的难得机遇,有利于向全省人民普及奥林匹克运动,传播体育精神和理想,引导人们增强体质,形成全民健身的热潮;有利于扩大竞技体育的社会影响,提高全省竞技体育水平;有利于推进全省的体育改革,提高我们的体育管理组织工作水平。
三、承办十运会的指导思想
江苏省承办十运会的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我国承办2008年奥运会为动力,以“环境优美、设施优良、服务优质、成绩优异”为目标,发挥江苏省的区位优势、人文优势、环境优势,全省同心协力,改革创新,把十运会办成振奋民族精神、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全国人民满意、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体育盛会,为奥运秣马厉兵,为江苏增光添彩,为百姓强身健体,为民族鼓气凝神。
四、承办十运会的主要任务
十运会筹备工作从东道主江苏来说,主要要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环境优美、设施优良、服务优质、成绩优异”的总体目标,学习借鉴广东、北京、上海承办全运会的成功经验,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强实践,积极探索承办工作的新路子。在办赛方面,要加快场馆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资源开发;在参赛方面,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竞技水平,努力跻身“前三强”。
(一)加快体育场馆建设和改造,为十运会比赛提供良好的设施条件。江苏承办的第十届全运会不仅在办赛项目总数上超过广东承办的九运会,而且将首次举办部分冬季项目的比赛,这对场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十运会竞赛项目,我省承办十运会共需比赛训练场馆132个,现有能够承担比赛和训练任务的场馆共有110个,还需新建22个。场馆建设工作:一是把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把它建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和形象工程,确保2005年4月试运行。二是充分利用各省辖市、部分县(市)、高校、大型企业已经建成的一批标准较高、质量较好的体育场馆,凡是符合十运会比赛要求的,都鼓励积极申办项目。三是新建部分专业场馆。除南京奥体中心已包含的田径场、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和网球馆外,还需新建比赛、训练场馆17个。其中省级建设11个场馆(射击馆、射箭场、垒球比赛场、垒球训练场、重竞技馆、沙滩排球场、帆船帆板比赛场、激流回旋比赛场、赛艇皮划艇比赛场、短道速滑、花样滑冰比赛场和自行车公路、山地、小轮车场地标准赛车场);市级建设6个场馆(无锡棒球场、训练场,南京马术赛马场,武进曲棍球场、训练场,徐州铁人三项比赛场),另外,徐州、盐城、泰州、连云港淮海工学院、扬州、无锡、苏州等也将建设一批新的场馆。四是改造和维修五台山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综合馆和南京体院综合馆,以及一些市、县的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