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在江湖上的名声为什么会这样高呢?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举报/纠错

武松的品牌和十字坡的规矩

十年砍柴

金圣叹非常推崇武松,他说:“武松者,天人也。”并解释道:“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

武二郎这样一个全能冠军,纵使千年之后亦让人遥想不已。然而世间大豪杰大英雄不亚于武二者不少,但大多埋没于乡间闾里,如武松这样名满天下者毕竟是凤毛麟角,为何武二 能脱颖而出?这是因为武二有了品牌,——江湖的名号就是品牌。武松的最大品牌就是他是一位“超级打手”——既能打虎,也能打人。不仅力大无穷,武艺超群,而且心狠手辣。

杀人越多,这个品牌也就擦得越亮。

成就了武二的公关形象,自然是他那次喝了十八碗酒后,借酒壮胆,不知道天高地厚上了景阳岗,碰到那只大老虎然后将大虫打死。——这一打成名了。

应该说武松的成名是有着很大的偶然性的,能打死老虎的不只武松一人,后来李逵也砍死了伤害老母的四只老虎,——但那时李逵已经成名了,靠的是在江州劫法场时,两把板斧不论官民良莠随便乱杀的霸道。

武松的成名得其时,得其地,得其人。他上了景阳岗,风将酒吹醒后,看到官府的布告,心中也还是害怕,但因为曾在店家前夸过海口,只希望侥幸地通过险地。然而机缘巧合、风云际会,大虫真的出来了,武二不曾睡死,然后一顿拳脚收拾了老虎。如果就此下山,也没有武二的名声。恰好碰见了因除害不利的猎户,再加上老虎的恶名。——这位打虎英雄真的一夜成名。——那个时候的人也懂得包装,武二被披红戴绿地打扮起来,并坐轿巡游了阳谷城,在没有电视和报纸的时代,这也是炒作明星的最佳方式了。

所以成名得许多因素凑在一起。时下一些歌星、女作家一脱成名,也是因为在特定条件下,如果谁不认清局势,一味地一脱了之,除了展示那身肉外,只会落得东施郊颦的笑柄。

打死了害人无数的大虫,打虎英雄成了阳谷县甚至更广地区的“先进典型”,全县上下自然掀起了轰轰烈烈学习武松见义勇为的活动,县令大人的治下,出了这样的英雄,想必上峰非常欣赏其德政——以前猛虎伤人的事情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这是中国典型的“坏事变成好事”。当然,在县令提升官声的时候,打虎英雄也不能白当,于是县令特批,特事特办,武二被招干,且一下子就做了众巡捕的********——都头。

这位出身于江湖的都头哥哥武大被害死后,找知县申诉无门后,他便想到了复仇。杀死了潘金莲和西门庆,此时的武松的本色就是“打手”——哪怕他做了更大的官,他的品牌依然不变——超一流打手。

以后武松所有的遭遇都和他的超级打手品牌紧密相连,直到落草成为职业打手。

在被从轻发落,刺配孟州后,落入管监狱的施恩父子手中,不立马送常例钱给管教,按常规将吃皮肉之苦甚至丧命,然而他被监狱官员派人伺候得想大爷一样。何也?因为武松有着比勒索钱财更大的价值——他的伤害能力。施恩在快和林开“黄赌毒”一条龙的联合公司,却被另一位来头更大的官员夺取了。施恩必须找一个一流打手为自己出头,自己管辖的犯人正好这样一位打虎英雄,岂不是“盘活存量”?自然就如武松受到的贵宾待遇一样,这些犯人不但过得舒服,也有武松那样的“立功情节”,减刑是自然的。

于是,武松打走了蒋门神,他的超级打手地位带来了监狱中的特殊待遇,也带来了后来的祸端。张团练伙同张都监,陷害了他。最后大闹飞云浦,杀了两个公人并蒋门神两个徒弟,潜回到张都监家,杀死男女老少十五名,这位前都头已经完完全全是个嗜血杀手了,“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只一死!”尤其是他杀人之后,还不忘自己名震天下的品牌,在白粉墙上写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就如民国时期上海滩的“斧头帮”一样,杀人到一定的层次,决不会和蟊贼为伍,他们需要一次次证明自己不是浪得虚名,一次次将品牌叫得更响。

超强杀人能力对朝廷而言,是犯罪,可在江湖上却是同道敬仰的“闪光点”。这一点在武松十字坡酒店遇见张青、孙二娘夫妇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孙二娘早存害人之心,而做过缉盗抓贼的武松也早有提防。在武松故意挑逗母夜叉后,佯装中计让二娘着了道,准备狠扁她时,张青回来了向他求情。武松自报家名,张青得知是“景阳岗打虎的武都头”,纳头便拜。你看看,这品牌何其的闪亮!

一个人的处女秀是很重要的,关系到日后的江湖地位。鲁达初入汴梁,处女秀是“倒拔垂杨柳。”悟空是大闹龙宫。而关羽则是温酒斩华雄。武松没有打虎的处女秀,他的命运会改写。

张青夫妇与武松消除误会后,江湖上的同志找到了共同语言。张青讲述了十字坡酒店的规矩:三种人不可害。张氏酒店的规矩定得很有意思:

“第一是云游僧道,他不曾受用过分了,又是出家的人。”“第二是江湖上行院妓女之人。他们是冲州撞府,逢场作戏,陪了多少小心得来的钱物。若还结果了他,那厮们你我相传,去戏台上说得我等江湖上好汉不英雄”,“第三是各处犯罪流配的人,中间多有好汉在里头,切不可害他。”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202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聯絡我們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