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公元前45—23年),字巨君,出身于一个权倾朝野,声势显赫的外戚之家。其姑母王政君为汉元帝皇后。元帝死后,汉成帝刘骜即位,尊其母王政君为皇太后。汉成帝昏庸荒淫,无心于朝政,他认为宦官和朝官都是外人,只有母亲家舅才是最可靠的人,因此,将朝政完全委托于外戚王氏,当时王氏外戚威震天下。
王莽虽然出生在权势显赫的王氏家族,由于其父亲早逝,哥哥早死,未能封官授爵,因此他家在王氏家族中地位很低微。但是,王莽自幼聪明颖悟,敏思多才。受到整个家族的影响,他也想像他的伯父、叔父们那样,至持朝政,主宰朝纲。为此,他恭俭克己,尽可能去获得名誉,以求人们对他的好感。在家庭生活方面,他不像其他诸从兄弟那样去夸侈斗富,他主动担负起全家的生活重担,他孝顺母亲,尊敬寡嫂,养育孤侄,使家庭和睦。他生活俭朴,待人谦恭和蔼友善乡邻,经常受到乡里夸赞。同时他勤奋好学,拜陈参为师,学习《礼纪》,专心研究修身、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策,由此,王莽在家族中和社会上都赢得了声誉。王莽还工于心计,城府沉深,他心里十分清楚,如果改变自己的地位而出人头地,光靠读书和上述其他方法还不行,还必须得到有力的靠山,也就是说,必须能得到伯父和叔父们的提携。因此,他对各位伯父、叔父刻意孝顺恭敬。其伯父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生病时,一连几个月衣带不解,顾不上寝食梳洗,因而蓬头垢面,憔悴不堪。看到侄子如此孝顺,王凤非常感动怜爱。临死之前,王凤对前来探望他的王政君说:“王莽茂才有贤德,望太后与皇上重用”。王凤死后,汉成帝任王莽为黄门郎,后迁升射声校尉。王莽的叔父王商,上书汉成帝,表示愿意把自己封邑分出部分来给王莽。公元前十六年,汉成帝下诏封王莽为新都侯,不久,又迁升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汉成帝对他也很器重,朝廷上下是交口称赞其美名,因此,王莽的声誉已经开始超过了他的伯父、叔父们。
王莽为了求名,不惜用一些小事来表示他的与众不同。他不仅敬养寡嫂,而对侄儿儿王光关心倍致,送他到博士门下读书,趁休息之时,还特意“振车骑,奉羊酒,劳馈其师”以及王光的同学。王莽还特意为长子与侄子在同一日完婚,广延宾客,礼仪十分周到。席宴间,王莽几次离席,去为生病的母亲服药。因此,人们交口称赞王莽的“贤和孝”。
公元前8年,王莽出任大司马,掌握了朝廷大权,此时王莽才三十八岁。为了使自己的名誉超过伯父叔父们,他更加克己不倦,以扩大自己的影响,他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有一次,王莽母亲生病,公卿列侯派遣夫人探问,这些夫人个个衣着华贵,珠光宝气,乘着华丽的车子,来到大司马府第。王莽的夫人慌忙出外迎接,“衣不曳地,布蔽膝”,人们以为是婢女,后来经过交谈,方知是大司马夫人,无不为之惊讶,从此,朝野上下无人不知大司马家庭俭朴。公元前7年,汉成帝病死,太子刘欣继位,是为汉哀帝。哀帝即位后,其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两家外戚得势,便于王氏外戚展开了激烈的夺权角逐,在此情况下,王莽以退为进,辞官回到自己的封地新野都乡(今河南省新野东),闭门读书,暗中注视朝廷政局的变化,同时还在不断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有一次他的儿子王获杀死一个奴婢,王莽大怒,逼其子自杀偿命。以王家权势,即使杀死一个大官,也算不了什么,何况是一个奴婢,王莽却令儿子自杀偿命这一举动,轰动了朝野,于是,很多人为他呜不平,上书皇帝,呼吁他重新归朝执政。公元前2年哀帝迫于压力,征召他入朝,王莽又回到了权力角逐的中心。公元前1年,哀帝病死,太皇太后王政君接管了皇帝的玉玺,立即传召王莽,并以太皇太后名义下诏,命王莽重新出任大司马执政,并且中枢机关尚书台、调动军队的符节、皇宫的卫队全部由王莽掌管,百官奏事也由王莽处理,王莽便成为全国最高权力的执掌者。
王莽重新执政后,拥立刘衍为汉平帝,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实权掌握在王莽手里。王莽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且驾驭汉家皇帝,操纵治国大权,从而使自己能够登上皇位以代汉,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培植自己的党羽,任用自己的亲信为朝廷重臣,任用王舜、王邑作为心腹骨干,甄丰、甄邯主管司法刑狱,平晏掌管机要,刘歆主管起草诏书文告,孙建主管军事,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势力。其次铲除异己,消除傅氏、丁氏集团的残余势力,将傅氏、丁氏两家为官者和依附于他们的官吏一概免职。又将已死的傅太皇太后和丁太皇追夺尊号,又将成帝的赵皇后、哀帝的傅皇后贬为庶人,逼令自杀。不准汉平帝母亲入京,找借口除去平帝舅卫氏家族,只留下平帝母卫后一人。王莽之子王宇,因对其父不准平帝母入京不满,暗中帮助平帝母,被王莽察获处死,对于那些不肯归顺于他的大臣,予以残酷打击,最后杀害。总之,王莽用种种手段,铲除了所有的异己势力,为夺权篡汉扫清了道路。再次,为使自己名位更加稳固,公元1年,出任太傅、安汉公,并把女儿嫁给刘衍为皇后。公元5年,朝廷又正式加赐王莽九锡,这是上古帝王对重臣的最高封赏。此时平帝已经十四岁,对王莽杀尽舅家,不许自己与生母见面,略有不满,王莽知道后,就在呈献椒酒时将刘衍毒死。然后,通过群臣奏请王政君批准,册立汉宣帝玄孙两岁的刘婴为皇位继承人。这样,王莽为自己篡夺汉朝政权,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西汉时期谶纬迷信盛行,王莽便利用社会上流行的一些谶语,为他代汉创造舆论,最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皇位继承人确立不久,武功(今陕西省扶风南)县长报告说:当地人在淘井时挖出一块白石,上有丹书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王莽命群臣向太皇太后报告,太皇太后闻奏十分惊讶,气愤地说:“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王莽的心腹王舜连忙劝说:“事已如此,无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又莽非敢有它,但欲称摄心重其权,镇服天下耳”。太皇太后只好听许,被迫下诏,宣布王莽“摄行皇帝之事”,车服、出入仪仗皆如天子制度,祭祀礼赞,应称“假皇帝”,臣民称为“摄皇帝”,公元6年,改年号为居摄元年。此时,王莽已实际上取代刘氏天下,只是还差一个形式罢了。
随着王莽地位的逐渐增高,王莽企图代汉的野心越来越强烈,与此同时,起兵讨伐他的人也随之而来。居摄刚一个月,便有刘氏宗室安众侯刘崇起兵讨伐。居摄二年(公元7年)东郡太守翟义推立宗室刘信为天子,起兵讨伐汉室窃国逆臣,响应者很多,兵锋直指京师。王莽忙调大军镇压了这两次暴动。公元8年,王莽开始策划登基大典,准备做真皇帝了。此时,为讨好王莽献符命的人越来越多起来,“汉家天下气数已尽”,“假皇帝当做真皇帝”的谶言风行全国。有人制造一只铜匮,送到汉高祖祠庙,内装两卷图谶,一道写着:“天帝行玺金匮图”,一道写着“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书中说王莽当为真天子,并写有值命大臣11个人的名字,其中有8个人是王莽的亲近大臣。王莽得报后,直奔高祖庙拜受“金匮”,并往谒太皇太后,表示自己当服从天意,受禅为帝。王政君听后大吃一惊,正想驳斥,王莽已去,随后让王舜索求御玺。王政君怒骂道:“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祥玺为,而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王政君一边哭一边数说,左右侍从都跟着哭泣。王舜也俯首伤心地说:“臣等已无可言者,莽必欲得传国玺,太后宁能终不与邪”!王政君听了王舜的话,恐日后王莽使用暴力胁迫他,不得已把御玺拿出来,狠命地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我老将死,看汝兄弟能不灭族否?”王舜拿到御玺,报告王莽,王莽欣喜若狂。
公元9年元旦,王莽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礼,成为一朝开国君主,改国号为“新”。
王莽经过多年坚忍不拔的努力,从恭俭克己做起,一步一步从比较低微的人,逐渐升迁,到掌握朝政,最后终于如愿所偿,实现了自己的野心,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天子宝座,以其计谋,开一代新朝。
虚誉和高官
王莽(前45—23),字巨君,新皇朝的建立者,在位十五年(9—23)。
王莽的祖先,原为战国时期齐田氏,因汉初失国,齐人谓之“王家”,因以为氏。文景时,王氏处于东平陵,武帝时徙至魏郡元城委粟里。王莽的祖父王禁,少时学法律于长安,为廷尉史,自此以长安为家。王禁生四女八男,其中,次女政君,为元帝之后(称元后),生子成帝。成帝时,元后诸兄弟多任官封侯,只有王曼早卒未及封侯。王莽乃王曼之子,元后之侄。他的堂兄弟因是将军列侯之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而他因父早死未侯,“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少时受儒家教育,“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侍奉母亲及寡嫂,抚养孤兄子,都很周到。又结交英俊,侍奉父辈,符合礼仪。阳朔(公元前24—前21年)年间,王凤患病,王莽侍候甚恭。王凤临终时,推荐王莽任黄门郎,王莽于是走上了仕途。
过了几年,王商及一些名士称誉王莽,成帝便于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王莽为新都侯。在此前后,王莽又被连续提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他这时“宿卫谨敕”,“节操愈谦”。常以车马衣裘“振施宾客”,交结名士与公卿甚众。所以公卿推荐,游士谈说,“虚誉日隆,倾其诸父矣”。
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莽三十八岁时升任大司马。这时,王莽“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请一些贤良为掾史,所得赏赐分给下属,而自己非常俭约,其妻“衣不曳地,布蔽膝”,犹如僮仆。王莽为大司马一年,成帝去世,哀帝即位(公元前7年),外戚丁、傅用事,王莽乃退位,避居新都(今河南新野),杜门自守。
哀帝于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去世,九岁的平帝即位,元后临朝称制,以王莽为大司马。王莽自元寿二年再为大司马至于身亡,掌握政权达二十四年之久。
翦除异己,笼络亲党
王莽辅政头六七年(公元前1—公元6年),一意攫取大权。他执政伊始,立即翦除了丁、傅势力,“诸哀帝外戚及大臣居位素所不说者,莽皆傅致其罪”,从而除之。同时,拉拢名儒孔光及其婿甄邯,为其所用。他怕其叔红阳侯王立在元后面前搬弄是非,就让孔光上奏王立“旧恶”,从而遣放王立回到封国。因王莽颇有胁持上下的手腕,于是“阿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王舜、王邑为腹心,甄丰、甄邯主击断,平晏领机事,刘歆典文章,孙建为爪牙。还有甄寻、刘棻、崔发、陈崇等爪牙也得到信用。
王莽的权欲只要有所暗示,党羽便承其旨意而行动。起初,王莽讽益州令塞外蛮夷献白雉,群臣便盛陈“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载同符”,要求赐予王莽安汉公的称号。于是拜王莽为太傅,号安汉公。王莽想要元后交出政权,讽公卿奏言“太后不宜亲省小事”,又使元后下诏说:“自今以来,惟封爵乃以闻。他事,安汉公、四辅平决。”于是王莽处理一切大事,“致密恩意,厚加赠送,其不合指,显奏免之,权与人主侔矣。”
王莽曾自愿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付大司农助给贫民。他这种献田及让财的行为不止一次,因而赢得了美誉,吃小亏占了大便宜。于是公卿“慕效”之。每有水旱之灾,王莽便素食。
嫁女以为后,杀子以固权
王莽想以女配帝为皇后,“以固其权”。上书建议选美女入宫。于是有司报上众女之名,其中多有王氏之女。王莽担心众女与己女争,就说:“身无德,子材下,不宜与众女并采。”元后乃下诏勿采王氏女。而党羽领会其意,建议说:“愿得公(指王莽)女为天下母。”于是选了王莽之女。不久,王莽之女做了皇后。
陈崇勾结文人张竦写了一份歌颂王莽功德可比周公的奏章,建议“宜恢公国,令如周公,建立公子,令如伯禽”。公卿方议此事,适值吕宽事起。起初,王莽通过元后,将帝母卫姬及帝舅卫宝、卫玄等排挤出京师。其子王宇深怕平帝长大后怨恨,与卫宝通书,教他设法还京。王莽不同意。王宇与妻兄吕宽等人私下商议,用迷信的手段想令朝廷归政卫氏。但吕宽夜间在王莽门第上洒血时被发觉逮捕,在狱中自杀。王莽奏请杀了儿子王字,宇妻因怀孕待产后才杀。王莽因此诛灭卫氏,穷治吕宽之狱,连引郡国豪杰素非议己者,还株连敬武公主(元帝之妹)、梁王立、红阳侯立、平阿侯仁,逼其自杀。“死者以百数”。王莽还为此写书,宣扬治子之罪乃公而忘私,以戒子孙;其爪牙还奏请以此书发行全国,令学官以教授,使官吏能了解此书旨意。
吕宽案件结束后,王舜又重提陈崇之建议。爪牙们煽动“民上书者八千余人”,都要求照陈崇建议办。于是元始四年(公元4年)四月,拜王莽为宰衡,位上公。王莽还刻了“宰衡太傅大司马印”,高踞于公卿之上,出入威仪与众不同。
粉饰太平,夸张功德
这时,王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征召经学人材,及懂得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之人。“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说廷中,将令正乖谬,一异说云。”
群臣奏请加赏王莽。元后同意,诏议九锡之法。元始五年(公元5年),官民因王莽不受新野田之赐,“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见者皆叩头言”,要求加赏王莽。王莽上书说,自己德薄位尊,力少任大,常恐不能称职,现在天下“治平”,乃元后之德,同列之功,非自己之能,拒绝加赏。但他还是受了九锡,权势大异于群臣。
王莽曾于元始四年派遣陈崇等八人分行天下,“观览风俗”。元始五年秋,陈崇等八人还朝报告,说天下风俗“齐同”,还“诈为郡国造歌谣,颂功德,凡三万言”。王莽“奏定著令”。他又奏“市无二价,宫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夸饰太平。
同时,王莽为了夸张功德,派遣中郎将平宪多待金币诱塞外羌,使献地,愿内属。平宪顺其意奏说,羌豪良愿等种一万二千人“愿为内臣”。王莽趁此上奏元后:“太后秉统数年,恩泽洋溢,和气四塞,绝域殊俗,靡不慕义。越裳氏重译献白雉,黄支自三万里贡生犀,东夷王度大海奉国珍,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今西域良愿等复举地为臣妾,昔唐尧横被四表,亦无以加之。”大大吹嘘一番,并奏请设西海郡。以经义正十二州名分界。又增法五十条,犯者徙之西海郡。徙者以千万数,于是“民始怨矣”。
受金匮而即帝位
乐陵侯刘庆上书说,现在皇帝年幼,应当让王莽“行天子事,如周公”。群臣都说应该如此。这时平帝病了,王莽作策,愿以身代,藏策于金縢,置于前殿。这是诈依周公为武王请命而作金縢的故事。不久,乎帝夭亡、要选继位者。这时元帝世绝,王莽恶宣帝曾孙数十人都已长大,不便于摆弄,便在玄孙中选了个最小的子婴,年仅二岁,“托以为卜相最吉”,实际上是便于控制。
这时有人奏说武功长孟通浚井得到一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从此演出了符命的闹剧。
王莽让公卿向元后报告,元后说:“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王舜从中斡旋,向元后解释说,这事阻挡不了,王莽不敢有其他想法,“但欲称摄以重其权,填服天下耳”。元后无可奈何,只好应许,诏令王莽“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于是群臣奏请王莽摄政“皆如天子之制”,并于次年改元“居摄”。不久,王莽便以子婴为皇太子,号曰“孺子”。
居摄元年(公元6年)四月,安众侯刘崇鼓动刘氏宗室起而反对王莽,从者百余人,进攻宛城,不得入而败。天下反莽自此始。刘崇的族父刘嘉诣阙请罪,获赦,乃奏颂王莽功德,骂刘崇为乱,而肯定王莽对刘崇镇压。王莽大为高兴,封刘嘉为帅礼侯。这时群臣又说,刘崇谋逆是因为王莽“权轻”,应提高王莽的权位才能镇服全国。于是元后命令王莽进见她时自称“假皇帝”。
居摄二年(公元7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起义,讨伐王莽,响应者众,达十余万人,指向长安。王莽恐惧吃不下饭,昼夜抱着孺子婴祷告,仿效《大诰》写了一份策书,说明现在摄位将来当返政于子婴之意。同时派遣王邑等将前去镇压翟义,数月告捷。王莽大喜,居摄三年(公元8年)置酒未央宫白虎殿,劳赐将帅,大行封赏,当受爵邑者爵五等、地四等。于是“封者高为侯、伯,次为子、男”,赐爵关内侯者凡数百人。王莽镇压翟义后,自以为威德日盛,获得天人之助,“遂谋即真之事矣”。这年王莽母死,王莽“意不在哀”,而想的是服制规格高低。刘歆与博士诸儒阿意,说王莽服母丧应当“如天子吊诸侯服,以应圣制”。
这年广饶侯刘京等人奏符命,伪造“摄皇帝当即真”等把戏,说是天意所归。于是王莽对元后说:我向您报告时,自称“假皇帝”;而我号今天下,天下向我言事,就不必言“摄”了。十一月,改居摄三年为初始元年,以应天命。这时官民都知道王莽奉符命的旨意,爪牙们开始认真议论和建议,王莽“即真”提到日程上来了。
哀章是个素无行而好为大言的学子,他猜准了王莽心思,做了个铜匮及两张封书题签,一张题签上写着“天帝行玺金匮图”,一张题签上写着“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书中说王莽为真天子,元后照天意行事。还在书中把自己姓名摆在辅佐之列。他在黄昏时身穿黄衣把铜匮送到高庙。王莽闻知,立即到高庙拜受金匮神嬗。于是王莽登上真天子之位,定国号曰“新”,改元始建国。接着,策命孺子婴为安定公。读策毕,王莽亲执孺子婴手,流涕歔欷说:“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明辟,今予独迫皇天盛命,不得如意!”孺子婴下殿后,随即被幽禁起来。王莽按照金匮书名封拜辅臣,制造金匮的哀章被封为国将、美新公。同时,策命百官之职责,如典诰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