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中,忽略关羽占荆州后的开拓领土,治理辖区,积蓄力量备战,等治理行为。后又浓墨重彩描写其失荆州,还把东吴进攻荆州的原因完全归咎于他不许婚。让人读了总觉得他守荆州,碌碌无为还惹是生非.以至失荆州,蜀国力大挫。
其实历史不然:
1.关羽在荆并非无所作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关羽向北扩地,后来北伐时,在襄阳、樊城之南未遇抵抗,可见其向北有较大扩展。
而且在其镇守期间大量积聚军资战具,制造舟船,大练水军,以便待机沿汉水北伐。关羽在北伐前曾在军用物资上作了大量准备工作,故北伐五个月而军需不乏。
到底当时关羽把荆州军备战力发展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引用一句话侧面证明: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二月,曹操在邺,其丞相长史王必典兵督许中事。史称:“时关羽强盛,京兆金祎见汉祚将移,乃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本……等谋杀必,挟天子以攻魏,南引关羽为援”。
2.孙吴为何背弃盟约:孙权一直没对荆死过心,备刚取益州。孙权就派吕蒙进攻南三郡大战一场,后因魏击汉中,刘备只得主动和吴讲和。此时吴同意和也是久站不下,另等机会。
后来等到了机会,关羽北伐之时,他们在后面捅一刀。让关羽失去了战略后,陷入十面埋伏。此等境地岂能不败?
可能有人会说关羽擅自北伐,没考虑到东吴威胁是其之过,且看3。
3.为何北伐:关羽北伐是有对东吴的威胁警惕不够的过错,但是一直积蓄力量的关羽为何此时北伐呢?请注意北伐时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此时刘备刚攻下汉中,孟达,刘封等占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从西北沿汉水向东南直达荆州。
而关羽北伐襄阳、樊城完全就是为了配合这一战略部署,即打通汉中沿汉水与荆州相连,所以才北伐。
试想,如果这一部署完成,汉荆支援何其方便,可以说是把荆汉有机集合为一个整体。不再象以往荆汉两端一受魏威胁,一受魏吴威胁相对孤立。
就因北伐有此意义,所以留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士仁守公安以防吴做了这样的防御部署后,北伐樊城。正在一帆风顺捷报连连之时,东吴偷袭后方。糜芳、傅士仁这两草包如何御东吴之兵,竟然投降。霎时间关羽从胜变为深陷重围,且失去战略后方,无法补给。败是时间问题。
所以如要论北伐丢荆州之责,应推后防不堪一击。如有几个良将为关羽守后门(就算多守几天不要马上投降,等关羽回救,也不至失)北伐一成,会给蜀开创出新的局面。
所以关羽守荆州称职,这才是他事业的颠峰。
关于羽后来的高傲,其实高傲不恰当,准确说因该是“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引自三国志)。”
此话怎解,也就是不会在官场上混,为人太梗直。对小兵好,在士大夫面前态度高傲。
这也侧面导致糜芳,博士仁吴兵至就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