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以下网站:
http://www.daynews.com.cn/mag6/***********/ca618571.htm
解读晋商——孔祥毅教授访谈录
参考资料:||
创新停止导致晋商没落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从晋商成败论创新
晶报记者刘军锋实习生陈双庆/文贾玉川实习生杨桥/图
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中国传统文化,提出学而优则商,把诚信、勤俭完全融入自己的经营理念,倡导以义制利,成功实施大量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在中国历史上最早采用股份制和员工分红制,创造了先进的会计制度“龙门账”,而最终则因为停止创新走向了灭亡。这就是昨天上午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所揭示出的晋商成败的奥秘。
有思想解放才有创新。晋商创造性地利用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其中既有突破,也有利用。
台上
学而优则商
晋商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在经商中进行了许多创新。有些创新在当时的国内甚至世界上都是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
晋商创新的重要前提是思想解放。有思想解放才有创新。晋商创造性地利用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其中既有突破,也有利用。
突破就是把“学而优则仕”这个传统变为“学而优则商”。清朝雍正皇帝说过,山西人的习性是不当官、不读书,而是从商。他们把最好的孩子送去从商,第二等孩子送去学一点手艺或者到衙门当小吏,最笨的孩子才去读书、考科举。这是对中国传统的一种背叛。山西人从商就是要当一个纯粹的商人。
利用就是把中国传统中的许多东西成功运用到商业实践中。比如把诚信文化传统引入到经商中,提出以义制利,通过义获得我的利。这个义就包括诚信的观念。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以后,晋商遭受严重损失,在山西的店基本被抢光了。许多王公贵族跟随慈禧太后出逃,身上只带了票号的存折、银票,到了山西纷纷要求兑换成银子。票号面临空前的挤兑压力,但晋商坚持即使倾家荡产也一定要支付人家的银子。
除了诚信外,勤俭这些思想在晋商这里都变成了经营的理念。晋商根据传统文化创造了一整套商业理念。这种商业理念是晋商成功的一个基本保证。
最早运用股份制
在思想解放的基础上,晋商在经营过程中最成功的首先是制度创新。股份制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是由晋商创造而且运用起来的。
晋商的股份制已经具备了现代企业股份制的三个基本特点:第一是股权多元化。山西太谷曾有一个票号叫做志诚信,一共有21家股东。第二是一定有一个相对控股的大股东,即大东家。企业重大决策由大股东做出,其他小股东只分红,不参与决策。第三是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大股东是所有者,其实只决定两件事,一是选大掌柜,就是总经理。然后由大掌柜组成自己的经营班子;二是参加和决定分红。这两点上就体现了股东所有权,大掌柜和他手下的管理人员享有经营权,大股东不参与经营。大掌柜经营权相当大,手下人完全由自己选拔,资金调度、内部管理、业务开拓,完全他一人说了算,东家不得过问,甚至规定东家平常没事不许到店里走动,规定东家的三爷,就是舅爷、少爷、姑爷,不得进自家票号工作。东家承担无限责任,大掌柜只享有权力、利益,而不承担责任。
尽管如此,但在经营中大掌柜卷款逃跑、贪污的事基本没有发生过。能做到这一点,关键与晋商所倡导的诚信文化相关。大掌柜有一个观念,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同时,晋商里的职业经理人有相当高的职业道德。
最早实行员工分红制
晋商制度创新的另一点是激励机制。晋商在中国历史上也可以说是在世界上最早实行了身股制,也就是员工分红制度。
晋商里对员工的待遇包括两块,一块是吃住和薪水,另一块是分红。根据身股分红。东家出的钱叫做银股,银股是要拿出真金白银。员工享有的是身股,不需要拿钱,根据员工在店里的职务、工龄和贡献由东家决定。一般当薪水拿到70两银子的时候就可以享受身股。身股从一厘起最高到10厘,大掌柜就是拿10厘。
大概估计,平均每1厘身股,四年分一次,平均每年可以分到1000多两银子,就是每年20万元左右。横向来比这个收入水平,当年做一个县官,考中了举人、进士之后,一年的收入也就是1000两左右的银子。
内部管理制度化
在内部管理体制方面晋商也有很多制度化的东西。比如财务制度,山西文人付山创造了“龙门账”,类似现在的会计制度,账目有十几种之多。要想贪污一笔钱,必须把每一本账都做假,做得完全一样,这是很难做到的。
晋商票号的原则叫做“北存南放”,就是把北方存的钱拿去南方放贷。这就要求票号按一个整体运营,晋商实行了巡视制度,总号派出人不定期到下面分号进行明察暗访。票号内部的组织结构非常清晰严格,有大掌柜、二掌柜、三掌柜,下面分为几个部门。
晋商人才培养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晋商采用学徒制,进来当学徒,外貌、文化均有要求,还要有一个店铺作担保。一般第一年主要干杂活,叫做两壶,白天提茶壶,晚上提尿壶,这实际上是对徒弟道德品质的考验。票号里有很多方法考验学徒。比如专门带学徒去烟花场所,看看眼神里是不是不对劲。通过各种考验后开始学习业务,有珠算、蒙古语、俄语等。第三阶段是实践,跟着老员工学习。晋商里许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都是从学徒制培养出来的。
晋商创新中最重要的是票号。票号最早是由山西晋商创造出来的。1823年,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成立。盐业不能做了后,因为这项创新,晋商在徽商走向没落时走向辉煌。晋商在票号里的创新很多。在银票保密方面发明了秘压制、水印子、笔迹防假。如果没有这套制度,票号根本无法运行。
正因为有这些创新,晋商才能做到极其大,甚至富可敌国。晋商里大概有千万两银子以上的最少十几个,乔家、曹家都在3000万两白银以上,相当于清代晚期全国一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创新停止导致失败
晋商的失败则在于创新的停止。晋商后期各个东家都走向了腐败,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抽大烟。东家腐败后,大掌柜失去了控制,出现了内部人控制,机会主义的做法,甚至有些大掌柜也进行MBO(管理层收购),把东家的买卖收购过来。而清王朝灭亡,欠晋商700多万白银无法偿还。俄国茶叶贸易也做不下去了,国外银行进入中国,中国的银行也产生了,票号不能跟这些机构竞争。而晋商职业经理人提出制度创新,组织现代银行,叫三晋银行,却受到总部东家、总部大掌柜的阻挠。组建三晋银行失败标志着晋商灭亡。
台下
中国必须走创新之路
听众:晋商如此完善的企业制度不仅与中国文化吻合且具有很强的现代性,为什么当代中国没有流行起来?
梁小民:晋商是封建社会的商人,尽管他有很多创新,但本质上并没有离开封建社会框架。晋商这种模式是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现在是不可复制的。中国晋商的东西为什么又没有存续下来呢?简单说来,就是中国历史被切断了。
听众:有学者称自主创新是陷阱,不如引进别人的制度、技术来得快、效益高,您怎么看?
梁小民:模仿性的创新也重要,像日本原创的东西不是很多,很多都是学习和消化别人基础之上,然后拿出自己的产品。但是这不是中国最根本的出路。作为大国必须有自己原创性的技术,从这一点上中国吸收引进是重要的,但是自己创新更加重要,这是决定中国未来的前途战略。
参考资料:http://paper.sznews.com/jb/***********/ca2394165.htm
明清时期的十大商帮中,以晋帮(山西商帮)和徽帮最为著名。他们是全国商界举足轻重的商人集团,积聚了大量的商人资本。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谢肇浙《五杂俎》),指的就是徽州、山西商人。尤其是晋商,以其资金雄厚、活动范围广阔,居各帮之首。
它绵延繁荣达500年之久;商路踪迹遍布全国,并远及俄罗斯、日本、蒙古等地;从晋商中产生的金融机构票号,执晚清中国金融牛耳百余年,号称“汇通天下”,但此次参观仍使我受到很大震撼。晋商大院所传递的文化气息大大超出我的想象。而且出乎意料的是,拥有这些大院的晋商大族大部分出身贫寒:渠家起家于小贩,王家起家于卖豆腐;常家则起家于背着褡裢小买小卖的“行商”。据资料记载,其他的晋商大族也基本如此。晋商规模如此之大,延绵时间如此之长,经商领域如此之广,靠的是什么?有人说,晋商的发达靠的是地理条件,山西干旱少雨,不宜农耕,但四通八达,南下北上,扼商路咽喉,适合经商。有人说,山西人天生有经商才能,以“诚信”著称天下,崇信“管鲍遗风”,把经商活动视为“陶朱事业”……当然,晋商能发达到如此地步,绝非一二因素所为,但我想,“学而优则贾”是晋商发达并绵延几百年的重要因素,或许可以说是决定因素。晋商家族的重要传统之一是“学而优则贾”。据说晋商家族中一二流的读书子弟去经商,三四流的子弟才去参加科举考试,甚至出现过获得功名后不做官而从商的进士。当地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好好写字打算盘,将来住个茶票庄”的民谚。这与我们熟知的中国封建传统“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相差何啻万里!春秋战国时即以经商致富、后被尊为中国“商祖”的白圭,其经商取胜之道的核心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逆向思维,也可以说是“出奇”,“出险”之道。晋商的“学而优则贾”走的也是这条路。试想,当全国各地的聪俊子弟将聪明才智都用在读书做官,拼命想挤上科举功名的“独木桥”时,山西商人却在源源不断地向商界选送文化素质高的优秀人才,潇洒从商,坦然为贾,一代又一代搏击于商海,用他们一流的脑瓜构想着商路的开拓、经营的改进、货物的运输和商业人才的培养选拔。他们有知识、有眼界、有对策,能以己之长,陷彼之短,能不异军突起吗?
无疑,统治中国传统商人商帮的伦理精神,是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商人中形成的商业文化,除遵循商业活动的共同规律如诚信、讲究质量等等外,在成功的或是境界高的商人中,往往还表现出某些特别的特点:如重视对人的信用;在经商中讲究平淡恬和、宠辱不惊的境界,渗透着一种“经商亦是济世救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等。晚清状元张謇下海经商,以儒家“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名言为信条,讲究个人操守的道德自律,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和关心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思想等,就是典型的一例。显然,这些行为和文化道德中蕴涵的精神原则,在过去和今天,都是适用的,而且值得提倡。这种精神,对今天的经济建设和商业道德的建设,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另外,经济史上还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即“资本总是在最短缺的地方发挥最大的效用”。知识是一种资本,知识能够创造价值,这种观念,今天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晋商“学而优则贾”是同样的道理,他们是从先天和后天的条件出发,把获得的知识这种“资本”用来经商,“在最短缺的地方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这些例子上看,传统商人和商业文化中可资借鉴挖掘的东西仍然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给予进一步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