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从他父亲鲧(gun滚)的时候起,就开始治水。我国人民与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就是从鲧开始的。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神话中的地名)。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gao yao高摇)等人前去协助。
大禹领命之后,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
据考证,当时大禹洽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濬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
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计功行赏,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ji)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水害变成了水利。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传说在尧的时候,天下发了大洪水,黄河连年泛滥。大水冲毁了村庄、房屋,淹没了土地。有时人们被逼到树上、山顶上居民没法种庄稼。
尧决心治水,为民消除灾难,就召开部落联盟首领会议。各部落首领推选鲧领导治水。
鲧采用的万法是筑堤防水。据说,这个方法是帝颛顼时有个叫共工的人发明的。那时候,水害不太严重,用这种方法治水还很见成效。可是,鲧用这个方法来防治凶猛的洪水,却无济于事了。结果,今天刚筑好的堤坝,明天就被大水冲垮了;有时不等筑好,就被冲垮了。这样,鲧足足治了九年,也没有成功。相反,筑堤的泥土被水冲到下游,淤塞了河道,以前没泛滥的地方,也泛滥起来。舜即位后,杀了鲧,又根据众人推选,派鲧的儿子禹领导治水。
鲧治水虽然失败了,却积累不少经验教训。禹总结了父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鲧失败的原因在于被动地筑堤叠坝,而没有注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水如果没有固定的河道,堤筑得再高也没用。他经过和许多有经验的老年人商量,终于摸索出新的办法。禹懂得了要消除水患,不但要筑堤防水,更重要的是疏通淤塞的河床,开凿渠道,让水流出去。
怎样疏通河床、开凿渠道呢?当时,由于人们活动的范围比较小,谁也不完全知道河水的源流、走向和地理形势。于是,禹带领一些人,跋山涉水,走遍黄河中下游,考察山川形势。最后决定,有系统地疏通河渠,把洪水疏导出去。
疏通河床、开凿渠道并不是一件轻易举的事。那时候,既没有锹,也没有镐,只有石斧、蚌耨、水耜这些不坚固的挖土工具。虽然当时人们已能冶炼铜,但数量太少,还不能用来制造农业生产工具。
然而人们没有因此甘休。各部落的青壮年在禹的带领下,凭着这些简单的工具挖掘泥土,与大自然搏斗。他们凿开坚硬的岩层,去沟通河床,开凿渠道。可以想象,当时治水是多么艰难阿!
禹在这场斗争中身体力行,不怕狂风暴雨,烈日严寒,“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始终与人们一起努力奋战。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斗争,疏通、开凿了许多条河床渠道,终于把洪水引入大河,由大河流人大海,消除了当时的水患。这就是传说中的“禹疏九河”。后人称颂道:如果没有大禹治水,我们这些地方只能有鱼,那里还会有人呢!
在治水斗争中,人们又有了新的发明,那就是学会尚井。人们在挖土筑坝时发现:原来地下还有水。从此以后,人们懂得凿并取水了。过去,黄河流域虽有广阔的平原可以开辟,可是因为取水不方便,无法在那里定居。发明了打井取水后,人们开始向那些荒原进军了。耕地面积也就不断扩展开来。
大禹治水虽然是历史传说,有些地方未必真实。可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是在同大自然的斗争小,不断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
鲧治水失败后被杀,他留下了一个儿子叫做禹。禹长到了十八岁时,上书给舜帝,想要继续完成父亲在世时没有成功的事业——治理洪水。皇帝舜正苦于没有人治理洪水,所以接到禹的上书十分高兴。可是有的大臣偏偏不相信禹,给舜提意见说:“禹只不过是个小孩子,他怎幺能去治理洪水呢?再说要是他还用他父亲的那套办法,不是越治越糟吗?”舜觉得大臣说的话也有些道理,然而既然再没别的人自愿前去治水,舜还是想让禹先来试一试,于是让禹上朝。
舜在宫廷接见了禹,舜探问他治水的方法。禹说道:“先父治水,我了解他用的是堙障法,也就是用土木石头把水堵住的方法,那实际上是不行的。现在我要用疏导的方法,就是放水,我们将水疏导通,最后让它流入大海,我认为这是最好的办法。”舜和众大臣们听了禹的陈述,都认为讲得很有道理,就任命禹负责治理洪水,并派了应龙帮助他。
禹和应龙率领大批能工巧匠,首先到达洪灾严重地区,他们在那里开凿河道,终于让洪水一直流向东方的大海。他还率人开凿龙门山,设法将挡住黄河的障碍打通,使龙门山分跨在黄河的东西两岸,看起来像两扇门,让洪水从悬崖峭壁间直流而下。人们就把这地方取名叫龙门。在龙门下游地方,又有一座很大的大山挡住了黄河的水路。禹率众人将山凿成三段,使河水分流而过好象通过三道门,后来这里就被叫做三门峡。
禹治理洪水,他亲自拿着畚箕铲子,冒着大风大雨,走在治水队伍的前面,带领着九州万国的人民,疏江导河,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终于战胜了洪水。他在外面治水前前后后一共跑了十三年,好几次从自己家门前经过,听见孩子在里面哇哇地哭泣,看见妻子在门前招手,都因为太忙没工夫进去看看。他的手上脚上,也早生出了厚厚的老茧,指甲却磨得光光的,小腿上连毛也不生一根。又由于潮湿和太阳的影响,还不到年老,就得了一个半身不遂、行动不便的毛病。勉强走路,也是一跛一颠的,后步跨不过前步,看他那种样子就像在跳,却又好象是巫师作法事的模样。经过长年的风吹日晒,他皮肤的颜色也早已变得黑黝黝的,而且他人又瘦,脑袋和脖颈就显得特别大,嘴巴也就显得特别尖,而相貌完全谈不上很好了。可是天下后世的人,只要有谁提起禹来没有不交口称赞的。甚至有人说:“要是没有大禹,我们这些人恐怕早已经变成鱼虾了!”
舜帝见禹治理好了洪水,又受到人民如此爱戴,十分得人心,就把帝位禅让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