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一下半夏的特性?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半 夏

半夏偏斜类圆球,麻点凹陷脐眼留,

横切肾形尝麻舌,燥湿化痰兼止呕。

[来源]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Breit.的块茎。

[产地] 东北、华北及长江流域各省区均产,以四川、浙江产者量大质佳。

[采收] 夏秋两季均可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及须根,浸入2%的明矾水中,漂半小时捞起,晒干或烘干,即得生半夏。

[药材形性] 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多圆平,中央有凹陷的茎痕,习称“脐眼”,其周围密布小凹点状须根痕,称“麻点”;下端钝圆而光滑。质坚实,横切面呈肾形,色洁白,富粉性。气呛鼻,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以个大均匀、色白质坚、粉性足者为佳。

[炮制] 生半夏 取原药材,拣净杂质,筛去灰屑。

清半夏 取半夏大小分开,先淘洗干净,然后置缸内加清水浸漂7-1O日,每日换水2-3次。如起白沫,每100公斤半夏加白矾粉2公斤,泡1日再换水,漂至规定天数,取出置锅内,加入白矾(半夏100公斤,用白矾12.5公斤)与水共煮,先武火后文火,不断搅拌,约2-3小时,至内无白心、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捞出晾至六成干,切成薄片,晾干。

姜半夏 取半夏,按清半夏法浸泡。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入白矾(半夏100公斤,用生姜25公斤,白矾12.5公斤),再与半夏共煮至内无白心,取出晾至半干,切成薄片,晾干。

法半夏 取半夏,按清半夏法浸泡,取出稍晾。另取甘草片煎汤,再将生石灰块投入汤中(半夏100公斤,用甘草16公斤,生石灰块20公斤)搅拌,略经沉淀,滤取上清液,将半夏投入其中,浸泡约4-5日,每日搅拌1-3次,至药材颜色变黄、内无白心、尝之微有麻辣感为度,捞出冲洗干净,阴干,用时捣碎。

[成分] 含B一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β、γ氨基丁酸、尿黑酸,生物硷、胆酸、三萜类及微量挥发油等。尿黑酸为半夏的刺激物质。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入脾、胃、肺经。

[功用]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冷饮,咳嗽气逆,风痰眩晕,痰厥头痛,恶心呕吐,胸脘痞闷,梅核气,瘿瘤淡核等症。外用消痈疽肿毒。

[处方名] 制半夏 法半夏 姜半夏 生半夏

[用法、用量] 煎服3-10克;外用以生半夏适量,研末用酒调敷患处。

[保贮] 放缸内或木箱内,生半夏要隔离存放,防潮、防霉、防蛀。

[注意] 1.阴虚燥咳、出血症不宜用,孕妇慎用;反乌头、附子。

2.浸漂时要大小分档,便于控制浸漂时间和煮制时间,并避免日晒,气温高时要适当多换水,若见有发酵现象时,即加(100:2)白矾粉防止腐败。浸泡日期已到,如遇到天气不好,可多漂几天,待天晴后再加工,确保质量。

3.半夏的毒性成分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性,生食时可使舌、咽、口腔产生麻木、灼痛、流涎、音哑、言语不清、张口困难等,严重者窒息死亡。此有毒成分难溶于水,不能单纯被姜汁破坏,也不能在100℃下加热3小时完全破坏,只有以白矾作辅料炮制后被消除。所以,生半夏只作外用。内服必先经矾制或姜、矾合制;不能单用姜制。

4.半夏中毒:用鲜生姜30克、防风30克、甘草15克煎汤含服;或用醋30-50克含服。必要时予高猛酸钾或鞣酸洗胃,给氧及其它支持疗法。

按: 1.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之炮制法,各地不尽一致,有用煮法者,有用腌法者,还有在腌、煮中再加入皂角、朴硝、陈皮等辅料者,工艺复杂。近年,通过实验研究与临床验证,清半夏与法半夏的炮制工艺获得了如下改进:

(1)清半夏 将净半夏用8%的白矾水浸泡2-3天(冬季4-5天),至内外一致,口尝微有麻辣感,捞出用清水洗淋一次,晒干或烘干,制成粗粒或捣碎(半夏100公斤,用白矾20公斤,水250公斤)。

(2)法半夏 净半夏水浸一天,泡透为度,捞出。另将生石灰块用80℃以上热水化开,加入甘草汤使成混悬液,再把泡透的半夏投入其中,搅匀,浸泡液PH值保持在12以上,如下降可补加适量石灰粉调节,约漫一星期,至大个半夏切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辣感为度,捞出用清水冲净药材表面的石灰末,烘干或阴干(半夏100公斤,用甘草15公斤,生石灰块10公斤)。

改进后的工艺同原工艺相比,有周期短、损耗少、辅料用量少等优点,其炮制品的各项指标基本与原工艺炮制品一致。

2.半夏传统炮制尚有竹沥半夏(、取姜半夏100公斤,用竹沥12.5公斤,拌透,晒干)、青盐半夏(取法半夏100公斤,用青盐2公斤公化水,拌透,晒干)、仙半夏(取经白矾浸漂的半夏切中片,其1公斤用甘草240克,五味子、陈皮、枳壳、青皮各30克,川芎、枳实各18克,煎浓汁;薄荷240克,丁香、砂仁各30克,木香、蔻仁、肉桂各18克,沉香2克,研细末,与药汁混和,将半夏片倒入,拌匀,待药汁吸尽,置密封容器内加热至80℃左右,烘1小时,待干取出)、宋半夏、戈半夏、苏半夏(均与仙半夏制法相似,唯配方略异)及半夏糟(以半夏、姜汁、面粉制后发醇而成)等。其制品虽多,然总不离白矾与生姜等辅料,目的不外乎减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药效。一般认为,清半夏、法半夏长于燥湿化痰,姜半夏善于止呕,仙半夏偏于理气化痰,竹沥半夏宜于痰热咳喘、胃热呕吐等症。

3.半夏常见混用品有:

(1)水半夏Typhonium flagelliforme B1.的块茎。在两广、福建等省使用。与半夏的区别是:呈椭圆形、圆锥形或半圆形;上端类圆形,有凸起的芽痕,常偏向一侧,下端略尖,全体可见隐约须根痕。

(2)掌叶半夏P.pedatisecta Schott的块茎的小形者,在河北、河南、江苏、山西、四川等作半夏使用。

(3)犁头尖Py phonium divaricatum(L.)Decne.的块茎,在福建,广东、广西曾作土半夏使用。块茎近球形或圆锥形,直径约1cm,表面灰褐色,稍有皱纹及须根痕。

(4)山珠半夏Arisaema yunnanense Buch.的块茎在云南作半夏使用。外形与半夏相似,唯茎痕周围有稀疏皮孔样的须根痕,顶部下有明显环纹。显微镜下可草酸钙簇晶。

此外,尚有半夏属及天南星属多种植物的块茎在个别省区作半夏用。实际上,这些品种功效与半夏不同,不应代半夏使用,须予纠正。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