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行子是个爱国的人
张行子没有。好像只有一个张行成哦,张行成我可以介绍一下的。
、生平与著作
张行成,字文饶,一字子饶,因学归邵雍,“学康节先生易几十年”,人称“观物先生”。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公元十二世纪。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南宋绍兴(1131年—1137年)进士,乾道(1165年—1173年)间,“由成都府路钤辖司干办公事丐祠,杜门十年。”(黄宗羲《宋元学案张祝诸儒学案》),著有《周易述衍》、《皇极经世索隐》、《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易通变》、《翼玄》、《元包数义》、《潜虚衍义》等。乾道二年(1166年)向皇上进呈易学七书,并被采用,诏奖除直徽猷阁。官至兵部郎中、潼川知府,为政以善于理财见称。其后杜门著述,是一位典型的“蜀之隐者”。
《周易述衍》十八卷,相传为张行成杜门十年而撰成,主要是通过对《周易》的解说,以明三圣之义理。《皇极经世索隐》二卷与《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九卷,分别为解说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之作。张行成受易于谯定,而以郡雍之学为归宿,以康节后学自居。对观物内外篇极为推崇。他在《皇极经世索隐原序》中说:“观物篇之言,广大措意,精微如系辞。然稽之以理,既无不通;参之以数,亦无不合。”认为邵雍之子邵伯温的解说不够详细,故作此书,着重对《观物内篇》的“元会运世”数(观物之数)以及声音律吕作了“索隐”,指出邵雍之数虽不过一万一千六百余言,“而天地之物、之象、之数、之理,否泰消长损益因革其间,罔不包罗。”(《原序》)在《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原序》中对《观物》内外篇作了比较:“内篇理深而数略,外篇数详而理显。”认为内篇是邵雍所著,外篇为邵雍弟子所记,学习先天之学要从外篇入手。对外篇的缺文脱误作了补正,分数、象、理三类相从为九卷(各为三卷),改变了原本杂纂而无定例的情况。
《元包数义》三卷和《潜虚衍义》十六卷分别为解说卫元嵩《元包》和司马光《潜虚》的专著,属推衍术数以明易理之作。《翼玄》十二卷为解说扬雄《太玄》的专著,实将《太玄》与《周易》作比较,以阐明《周易》之理,该书还提出了“易先天图”,为现存文献中“阴阳鱼太极图”的最早记载者。
《易通变》四十卷是张行成的代表作。该书取邵雍先天图十四图敷演解释以通易之变,又将邵氏图式归纳为“象图”和“数图”两个基本图式。“象图”来源于先天卦位图,表示生物之时;“数图”又称坎离既济图,表示生物之数。两者又都来源于天奇地偶之数的变化。《易通变原序》说:“盖天地万物之理尽在其中矣。谓先天图也,先生之学祖于象数二图。”《易通变》提出了奇偶数为《周易》之本、理数为万物之祖的基本观点。
可以说张行成是上承邵雍、下启二蔡的重要人物,是“数”本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正如比他稍晚的易学家魏了翁所评说:“(张)行成大意,谓理者太虚之实义,数者太虚之定分。未形之初,因理而有数,因数而有象;既形之后,因象以推数,因数以知理。”(《宋元学案张祝诸儒学案》)此说不仅精炼地概括了张行成的学术特点,而且揭示了张行成理数合一的数本论本质。
二、象数观
张行成在“象”与“数”的内涵和关系问题上,继承了邵雍的观点,认为由数生象、奇偶数为《周易》之本。
关于“象”与“数”的含义,他认为“象”为卦爻象,“数”为奇偶数。其《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八说:“奇偶者,数也;数生象,乾坤者,象也。”
三、理数观
张行成理数观基本上是继承邵雍观点,在“理”与“数”问题上,主张数生于理:“因理而有数,因数而有象,因象而有卦。”(《易通变》卷三十四)“夫天下之象生于数,数生于理。未形之初,因理而有数,因数而有象;既形之后,因象以 推数,因数以推理。”(《元包数总义序》)“象生于数,数生于理。”(《易通变》卷十二)“理之自然,数生于理故也。”(《翼玄》卷一)
张行成所指的“理”不是二程的“理”,而是邵雍的“理”。二程的“理”主要指“天理”,“本然之理”,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又是道德伦理规范和社会等级制度的总称,还具有事物自然特性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意义。
张行成所说的“数”也就是邵雍所说的“理数”,既指穷尽天地万物之理(“穷天地终始”、“尽物之形”、“尽物之体”)的量度,也是指万物生成的变化法则。张行成沿用邵雍的称谓,称之为“理数”。“数”实际上是“理”的代称。“理”为条理、分理、万物生成变化的理则,“数”亦即万物生成变化的理则。“数”与“理”是一致的。数是就理的度量、法则而言,理是就数的原理、道理而言。张行成在《易通变》卷十二中说:“道依数而行,数由道而神。”“道”即是“理”,说明理与数互相依存、互相发明。认为邵雍“思致凝远宜乎造易之妙,通乎数则通乎道。”以万事万物之数穷尽万事万物之理。张行成说:“真天地自然之理,自然之数也。”
“
四、太极观
象数派易学家与其他各家一样,也是通过对“太极”的阐释,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本体论。张行成在邵雍“太极”观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太极”是兼包理气、虚实、动静之“数”。从而论证了其数本论思想。
1、太极兼包虚实、动静。
张行成对邵雍的太极为一、为心、为道、 为气进行解释,将邵雍看似矛盾的太极观从“虚实”、“动静”两方面加以整合,从而得到了合理的说明。“太极兼包动静,静则见虚,动则见气。气动为阳,静复为阴。故太极判而为阴阳,二气相依以立而未尝相无。”(《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四)
关于太极兼包的“动静”和“虚实”,张行成认为是“静则见虚,动则见气”,“动静”是就功能(用)方面说的,“虚实”是就形质(体)方面说的,两者不可分离。关于“虚”、“静” ,张行成说:“寂然不动,虚则性也。”
2、太极兼有理、数之义。
张行成在太极具有虚实两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理”为太极之实,“一”为太极之虚:“太极一也,指一为虚。”(《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七)除以“气”为太极之实外,张行成还提出“理”为太极之实:“太极者,太虚也;太虚无物,理为实义。
太极之数在于“一”,“一”不是一般的数,而是理数,代表“中虚”:“是一也,在二为三,在四为五,在六为七,在八为九,皆中虚致用之处也。
张行成认为太极之理数出于心中。他解释邵雍“心为太极,又曰道为太极”说:“蓍合一握四十九之未分,是谓易有太极。太极者,太一也。包含万有于其中,故曰道为太极,在人则心为太极。
五、易玄观——易先天图
张行成在向皇上进呈的易学七书中有一书名《翼玄》,《翼玄》的最大特点是比较《太玄》和《周易》,从表面上看是注释《太玄》,实际上用了大量的篇幅注释《周易》。如卷一开宗明义:“一者,玄也。一生三,其数成六,天之用也。故易一卦六爻。”“易,天也,分于地者,君用臣也;玄者,地也,宗于天者,臣尊君也。”“玄用九数,故中于八;易用十五数,故中于九。易兼九六,玄独用九也。易之八者天体,玄之九者地用也。”提出易天玄地、易八玄九的观点。
在与“太玄图”的比较中,张行成提出了“易先天图”,“易先天图”实际上是对邵雍先天图的图解
。
本文所要强调的是,张行成是通过《易》《玄》的比较说明“先天图”为浑天象,而“太玄图”为盖天象。先天图实际上反映的是先天数。他明确指出:“盖易者,天用地之数……浑天象也;玄者,地承天之数……盖天象也。”“易方圆二图,天地相为体用也。”“盖易者,天用地之数,方圆二图合于一者,以圆包方,地在天内,浑天象也。”(卷一)“易图方圆合一者,地在天中,浑天象也。”(卷七)“盖浑之理无异,唐一行能知之,而盖天家学失其本原,故子云、康节,皆非其说也。”(卷一)由“先天图”为浑天象进一步论证“易”为浑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