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大会的5号决议,冥王星的行星身份仍将保持,但是已从大行星降为二级行星——“矮行星”,可谓今不如昔,身价一落千丈。与此同时,有3颗天体将荣升二级行星,它们是:最大的小行星谷神星、冥王星最大的卫星卡戎星和2003年发现的2003UB313(齐娜星)。这样,太阳系的行星由9颗增至12颗。其中有8颗是经典行星(俗称大行星),它们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同时有4颗二级行星“矮行星”,它们是冥王星、卡戎星、谷神星和齐娜星。 据专家介绍,冥王星与它的卫星卡戎星均符合新的行星定义,二者直径为2:1,引力中心不在冥王星内,彼此的运动犹如在天宇跳交谊舞。这样,它们将可能是太阳系首次确认的双行星。
2006年8月24日晚上9点20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5号决议,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放弃将冥王星之外的太阳系八大行星称为“经典行星”的说法,从而确认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冥王星被降级为入“矮行星”。此前盛传的第一种方案中提出了太阳系另外增加3颗二级行星的计划流产。
数十年来,科学家普遍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但随着一颗比冥王星更大、更远的天体的发现,使得冥王星大行星地位的争论愈演愈烈。一是由于其发现的过程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二是由于当初将其质量估算错了,误将其纳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因此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是否要给冥王星“正名”成为了大会的焦点,为此,天文学家给出了各种方案。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然而,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还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确认,“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
冥王星是目前太阳系中最远的行星,其轨道最扁。冥王星的质量远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卫星世界中它也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很低,因而它上面绝大多数物质只能是固态或液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