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有9子,请问是哪9子?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国古代传说:龙生九子。李东阳《怀麓堂集》:“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九子的说法向来有诸多版本,先讲几种常见的:

1)重读音。

龙王的九个儿子的名字:赑屃(音毕喜), 鴟吻(音吃吻), 飸餮(音滔帖), 睚眦(音牙

自), 狴犴(音毕岸),狻猊(音酸泥), 趴蝮(音八夏),椒图, 蒲牢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误认为貔貅也是龙九子之一,其实不然。

貔貅(读音:皮休)是古代瑞兽,有独角、双角之形,短翼、卷尾、鬃须,是最强之催财风水工

具,尤对偏行有奇效,例如外汇、股票、金融、彩马、期货、赌场等等。自古貔貅都是作为守

护财宝吐宝之圣物,貔貅在五行风水中带火性,故能招来大量的金钱,使世间财源自此打开。

2)重生平。

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凤,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赑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鸱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3)重传奇。

老大赑屃,就是我们常说的"王八驮石碑"。

老二鸱吻,能吞万物,负责看护房屋建筑横脊,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吞脊兽(屋顶两边的大兽)。

老三椒图,面目狰狞,负责看守门户,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门上口衔铁环的神兽。

老四麒麟,不畏火焰,被用做避火神兽,放在重要建筑门前。

老五睚眦,能吞兵器,负责看护天下兵器,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刀剑的吞口兽。

老六螭首,能吞江吐雨,负责排去雨水,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排水兽。

老七嘲凤,飞檐走壁,负责警卫工作,就是现在所见到的屋顶翘角上的小兽。

老八蒲牢,声音洪亮能传千里,负责报时,就是现在我们所见到的钟上兽钮。

老九囚牛,能通万物之言,辨别声音,因此被放在了乐器的头部,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乐器兽头

4)重传承。(详见全文...)

長子贔屭(ㄅㄧˋ ㄒㄧˋ):

長得很像烏龜,喜歡背重物,可以作為石碑的碑座,台南的赤崁樓就有贔屭背著石碑。

次子螭(ㄔ)吻:

喜歡登高俯瞰,所以祂都在屋頂上,同時也有祈求降雨和消防的功能。

三子蒲牢:

喜歡大吼大叫,所以放置在鐘樓上,傳說祂最害怕鯨魚,一看到鯨魚之後就大叫並落荒而逃,因此大龍峒保安宮的鐘樓上,刻著「鯨發」二字並放置蒲牢,就是希望蒲牢會像碰到鯨魚一樣發出宏亮的聲響,意指鐘聲能夠響徹雲霄。

四子狴犴(ㄅㄧˋ ㄢˋ):

容貌威武而且長得像老虎,長於議論,因此大多放置在監獄的牢房門上。

五子饕餮(ㄊㄠ ㄊㄧㄝˋ):

最喜歡品嚐各式各樣的美食,因此將祂置於鼎蓋上去沾沾油水。

六子趴ㄒㄧㄚˋ:

擅長游泳,因此讓祂佇立在橋頭。

七子睚眥(ㄧㄞˊ ㄗˋ):

發怒瞪眼殺氣騰騰配於刀劍上。

八子狻猊(ㄙㄨㄢ ㄋㄧˊ):

長得很像獅子,而且喜歡煙火,因此廟裡常常將祂放置在香爐腳,讓祂「聞香」。

九子椒圖:

性好僻靜,鎮守門邊以照顧家庭的安寧,常成為大門上的銜環獸或擋門的石鼓。

众多版本真是见仁见智、眼花缭乱啊。

其实,龙子和龙一样,也是不断发展、沿革逐渐形成的。虽然有关龙子的说法不一,但有一点,龙子的昆仲数目是取得共识的,即龙有九个儿子,龙承九子,子子不同。这是自古以来众所周知的,但它们怎么会留在人间各司一职,就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了,这还要从刘伯温说起。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而龙的九子在中国古代有有多种说法,暂且不论各种说法,下面来介绍一些传说中的龙的后裔

其中一种说法:

囚牛,龙生九子之一,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喜音乐,蹲立于琴头。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睚眦(拼音:Yázì),龙生九子之一,龙身豺首,性刚烈,最是好杀 嗜杀好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相貌似豺,好腥杀。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这样,这位模样像豺一样的龙子出现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嘲风,龙生九子之一,平生好险,如今殿角走兽是其形象。

蒲牢,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狻猊(拼音:Suānní),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好烟火,又好坐。庙中佛座及香炉上能见其风采。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赑屃(拼音:Bìxì),又名龟趺、霸下、填下,龙生九子之长,貌似龟,有齿,力大,好负重。其背亦负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龟为其形象。

在拆除北京旧城墙时,在东便门和西便门的城墙下各发现半个赑屃,因此有赑屃驮着北京城之说。

狴犴(拼音:Bì'àn),龙生九子之一,形象老虎,传说其好诉讼,故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立其形象。又叫宪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狱讼之事,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虎是威猛之兽,可见狴犴的用处在于增强监狱的威严,让罪犯们望而生畏。

负屃(拼音:Fùxì),龙生九子之一,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螭吻,又叫鸱尾、鸱吻(拼音,Chīwěn、Chīwěi、Chīwěn),龙生九子之一,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鸱尾到底是一种鸟还是传说中海上的鲸鱼没有确定的说法。

也叫好望。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另外还有说嘲风、囚牛、负屃并非九子,取而代之的则是:

饕餮(拼音:Tāotiè),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

形似狼,好饮食。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由于饕餮是传说中特别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饕餮还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

蚣蝮,应为,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性喜水,被雕成桥柱、建筑上滴水的兽形。

椒图,龙生九子之一,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铺首衔环为其形象。

形似螺蚌,好闭口,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

还有说螭、麒麟、犼、貔貅也是九子

螭,或螭首,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嘴大,肚子能容纳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

麒麟,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雄的名麒,雌的名麟。麒麟的形状像鹿,尾似牛尾,麒有独角,麟无角。中国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

现在普遍认为麒麟就是长颈鹿。

犼,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华表柱顶之蹬龙(即朝天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又有文献记载,观音菩萨的坐骑即为“朝天吼”。

貔貅又名天禄、辟邪。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的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

古时候人们常也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它有嘴无肛门,能吞万物而从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现在很多中国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