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山东省的 我们这蒸馒头 大年初一吃饺子 正月十五放烟花
农历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送灶”。
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汇报一年中人之过失,为避免他言之过分,故“送灶”时人们还供上糖元宝等,为让他吃了粘上牙齿,说话不清,不说人间坏话。
腊月廿五,是诸神下界之日。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等。
从此日起,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过年的各方面的紧张张罗。首先是要购买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户还必磨粉,为包汤圆,有些家庭又抟粉自制年糕。前者是取“团团圆圆”之意,后者吃了可“高高兴兴”、“年年高”。其次准备新衣。再次是开始买春联、买年画、买“门神”,以张贴于门上户首、楼上楼下。
除夕夜,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
此夜紧接新年,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压岁钱。接着开门放爆炸迎新,邻里相见互道新禧。
自初一以后各日,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还用金漆盘装果品献客,口中则说“恭喜多如意”。请吃酒饭。长辈凡见幼辈皆要送压岁钱。
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各地都有“接财神”、接“五路财神(取东西南北中五路之意)”、“接路头神”之举。多供三牲:生猪头、鲤鱼、雄鸡。鲤鱼者,谐音“利余”。
初五子时,商家堂上正中挂起赵公元帅的新像,除三牲外,其余供品极为丰盛。香烛燃起,光耀满堂。接着在户内外大放爆竹,此起彼伏,阖城轰响,声震百里。
到了十五元宵。十五月满,正好合团团圆圆之意,是为大吉大利。此日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元宵又名“灯节”。公共处所大张灯彩,还燃放花筒烟火。元宵夜之闹一直要延至夜深,一种说法,这天正好还是灶神归来之日,那么回家正好将这位灶老爷接住。
2廿四夜 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过了廿四夜后,家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洗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蚕豆,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海岛城乡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等祭品敬神。除夕前几天,人们还要贴上新春联,挂尊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的墙上,摆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点上香烛,让后辈瞻仰。除夕前人们还进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装在麻袋里,往地上打印,企盼来年粮谷满仓。有的农户还将市内的垃圾及无用的杂务和杂草堆放到外场,点火焚烧,以求来年吉祥,平安无事。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称大年夜。在这一天,把过年的一切陈设都布置定当,如写春联、贴门神等。晚上全家老少围在一起吃年夜饭,菜肴远比平时丰盛,主要的一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烧成后用百叶卷裹,被称之为卷钱捆,以示来年财源滚滚而来。父母、长辈送上压岁钱。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年处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后来就含有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意思。过年了,大人小孩换上新衣帽,穿戴整洁,全家围桌而坐,共进丰盛的早餐,以素食为主,再加上汤圆(圆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团圆,年年高,并将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饭拌入早饭内,俗称"陈年饭",意为隔年有余的好口采。早饭后,孩子们向邻居、亲友长辈们一一尊称问好。正月初一这一天不能动刀具,不能泼水,不能去水桥淘米,不能扫地,不能开后门,不能搬动柴禾,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动手打人,不能睡得太晚等。连煮饭烧菜的柴草要用芝麻杆,黄豆杆等放在炉堂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火越旺,越吉利,预告今年万事兴旺,节节高.年初三和年初五早晨要烧早饭,饭前要点燃香烛,企求全家兴旺平安.
参考资料:http://www.nongli.com/Doc/0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