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绕着太阳转.
有足够的质量使其成圆行.
轨道上没有其他物体
行星称呼的提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人们将在恒星之间“游走”的星星称为行星,当时就发现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随着望远镜的发明,天文学家又先后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1930年,冥王星被发现时,人们以为它比地球还大,因此称其为大行星,这样就连地球一起有“九大行星”之称。
70年来,随着冥王星的大小被确认以及柯伊伯带塞德娜星和齐娜星的发现,冥王星的大行星地位开始动摇。王思潮介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行星定义委员会,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和讨论,提出了太阳系行星的新标准,这个标准是以天体的引力性质来确定行星身份的。要成为行星需要符合两个条件:一要有足够大的质量,有它自身的引力,能超过刚性天体的力,这样该天体就处在一种流体静力平衡,通俗地说,也就是该天体大体上呈现为球状;二是它绕恒星公转,而它本身既不是恒星,也不是引力中心在主星内部的行星卫星。
按照新的行星标准,冥王星与其它8颗大行星之间的差异明显,于是这次提案中提出了将行星分为两级,第一级是经典行星,也就是俗称的大行星,不仅大,而且大体上以圆形的公转轨道在黄道平面附近公转(黄道平面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平面)。而二级行星直径比较小,有些矮行星的轨道也很奇特,这就是为什么冥王星降半级的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