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走廊是连接中国东北和关内的最便捷的通道,几乎可以说是一马平川。在整个地区里只有山海关一个可以说是易守难功的地方。在过去的冷兵器时代只要扼守了山海关边控制了整个辽西走廊。在战略上便占据了优势。从地形上可以看的出来往东是渤海,不可能进行陆军作战(而且在古代也只有陆军,水军那是提不上桌面的。),往西北(辽西走廊是西南--东北走向)则是内蒙高原和它的边缘山脉燕山。虽然内蒙一马平川但是燕山山区却不适合大兵团作战(但是每依次游牧民族南攻走的都是燕山,让人不得其解)。在辽沈战役的时候国民党军队撤出战场最便捷的通道就是走山海关撤回平津地区,与傅作义集团和兵共守平津钳制华北。这样的战略对国民党方面是有利的。所以在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决不能让他们回到华北。即使入关也不能让他们和傅作义合并。于是封锁辽西走廊就非常重要了。但是为什么攻打锦州而不是山海关?因为还是地形问题山海关的正面太窄,不适合大兵团作战,而且敌军力量密度太大也不适合攻击。攻击锦州问题就简单多了。攻击距离短、周围一马平川适合部队展开。虽然锦州不是扼守辽西最有利的地方,但是在当时机动能力已经很强的部队来说,绕行一个布有重兵的城市无异于自杀。所以当时撤出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而且是从海上撤走的,也没有回到平津地区。
辽西走廊位于辽宁省西部锦州至山海关间的沿海狭长地带,为东北——西南走向的海蚀冲积平原。...辽西走廊地区地面平坦,光热资源丰富,土质肥沃,是辽宁省重要的粮食和水果产区之一。 辽西走廊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明清宁锦之战、松锦之战及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辽宁省西部山地丘陵区东缘的临海狭长平原,习惯上称为"辽西走廊",是中国东北地区沟通华北地区的主要路上通道
亦称榆(渝)关走廊。位于今辽宁省锦州市与河北省山海关之间,东临辽东湾,西依松岭山,西南—东北走向,长约185公里,宽8~15公里。锦州、锦西、兴城、绥中、山海关等城镇是扼守走廊的军事要地。走廊背山面海,丘陵起伏,形势险要,是沟通山海关内外的重要通道,历来为兵家征战必经之地。明天启六年(1626),后金努尔哈赤率兵围攻宁远(今辽宁兴城),企图打通走廊,夺占山海关。明将袁崇焕借城防坚固,挫败后金军,史称“宁远大捷”(见宁远之战)。次年,皇太极亲率大军围攻锦州、宁远,明军依有利地形,凭险据守,重创后金军。明崇祯十三至十五年(1640~1642),松(山) 锦(州)一战中,明军关外主力丧失殆尽,走廊遂被清军占领,成为清太宗进图中原的前进基地。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见直奉战争)中,奉军配置在绥中、兴城、锦州一线,以辽西走廊为依托,攻破山海关,进入华北。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克锦州,继而占领走廊,封闭东北与关内的陆上通路。今有京沈铁路贯穿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