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三位一体”是什么意思?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一分为三论生成论的一分为二,即一生二

本体论的一分为二,太一藏于水,语类75,太极即在阴阳里。

认识论的一分为二,

方法论的一分为二,两边之论

一分为四:孟子论圣,庄子论机,佛学论中(天台宗),实乃论三,见《忧乐圆融》末节。

☆天主圣三:圣父圣子圣神。三位一体,一体三位。天主是爱,天主的本性是爱。天主父是此绝对爱的自我给予。天主子是此绝对爱的自我接受与答复。圣神是此绝对之爱的自我合一。

☆天主父:无根源的根源,终点,光,神,爱。天主子:受派遣者,启示者,肖像,圣言,道,世界创造者,赎世救人者,道路,真理,生命。圣神:世界护卫者,恩惠,爱。

☆天主父:爱的给予者,无根源的根源。天主子:爱的接受与答复者,有根源的根源。子来于父,也归于父。父与子爱的交流激荡中,给予和接受的关系中,蕴含着一种动力,趋于完全共融,而同时各自不失去自我。可比於太极阴阳图。

☆太极之整体如无始无终,永远现在的唯一天主。阳:父爱,给予者,而同时抱阴柔,在给予中接受。阴:子爱,接受与答复者,同时含阳刚,接受中有给予。爱与被爱,施予与接受,生命互动,相生相成,为圣神。(以上四条,萧恩惠答何谓三位一体)

☆太平经三合相通诀:凡事悉皆三相通,乃道可成也。共生和,三事常相通,并力同心,共治一职,共成一事,如不足一事便凶。……天之命法,凡扰扰之属,悉当三合相通,并力同心,乃共治成一事,共成一家,共成一体也,乃天使相需而行,不可无一也。一事有冤结,不得其处,便三毁三凶矣(P146-)

☆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太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欲太平也,此三者常当腹心,不失铢分,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矣。……宜当相通辞语,并力共忧,则三气合并为太和也。太和即出太平之气。断绝此三气,一气绝不达,太和不至,太平不出。阴阳者,要在中和;中和气出,万物滋生,人民和调,王治太平。(和三气兴帝王法,P19)

☆《管子君臣上》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职;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复合为一体。

☆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故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积阴则沉,积阳则飞,阴阳相接,乃能成和。(淮南泛论训)

☆董仲书贱二贵一,谓相反之物不得两起。《吕氏春秋大乐》谓知一则明,明两则狂。李卓吾谓反复穷诘,无不是二,又乌睹所谓一者而遽尔妄言之哉(《焚书夫妇论》)。

☆董仲书以节气谈中和,程朱皆以性情谈中和。

☆魏源谓有对之中必一主一辅,则对而不失为独(《默觚学篇》)。荀子谓一与一是为人者,谓之圣人(《王制》)。

☆王夫之谓中庸为皇极、至善,只有不及,无能过之者。(读四书大全说)不是"川"字的中间一笔,而是全体。董仲书亦谓中者,天地之太极也。

☆方东美谓,礼记礼器谈到,一切祭祀都有一个目的:"升中於天",就是把生活的中心由现实的人间世、物质的世界里,提升到很高的精神领域中,使我们生活在神圣的气氛中。这才是原始的宗教生活。(《原始儒道哲学》P115-8)

☆先有两端还是先有中间?还是同时存在?

亚:因为任何行为中都存在着多或少,所有也就存在着中间。(伦93)

既然存在着过度和不及,当然也要有个中道。(伦78)

☆物极必反。这是从圆圈说的,如年。极是最佳态。物由端而必极而必返。极不是B端。反却是A端(而上)。任何事物都在从一端走向另端中。谈极与端之别。好极与坏极,丕极泰来。

☆物行必极。极是中。如必从生而盛,必从冬而夏。人们希图持盈保泰。儒家倡居安思危。实即居极防端。道家欲取姑与、以弱胜强、自胜曰强,是求止于临界的极,或向后退。

☆极是中,故有皇极说。过极则反,过中则非极。

☆极是极限,是反之始,一发则不可收拾;是"最好"。人们宁愿"次好"或"恰到好处",即极前状态。次好倒是最好,八成熟十成收。最好是不可能的──欲速则不达。污染与经济与环保(《读书》98.12.P131)

☆极居两间,是两端的势均力敌。同时与AB相关。是C但不谓之C。人们巧用两端而争取恰好,斯为中庸(足见中庸非和稀泥,而是实际上的最好)。

☆故有用中的诸式。其基本形式为A然而B。温而厉也,居安思危也,绵里藏针也,大社会小政府也,欲取姑与也,退一步天地宽也,Second Best也。用中,可以是大左小右,非必各半也,如安与危。居善思恶(?此说可解决"善恶之中"问题)

☆由此生出它三式:A而不A“,泄A之过也,上式是以B补A之不足,或以B扯A,防其过。亦A亦B,1式的扩大;不A不B,3式的否定式。

☆朱熹谓,有是理,便有是气。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语类一)则:1,理气浑然一体,但可分而言之;2,非谓对立两体合而为一体也。3,盖,体之事甚玄,天生便是含二的,非单纯的,故,一含二之浑体可二分言之,却不可视浑体乃二合之一(二乃生出的,分现成的,故浑体无二,虽含二)。4,故,当年合二而一之论,多不当。以错(合二而一)补错(一分为二)也。5,所以有此物,便是有此气;所以有此气,便是有此理。(语类68)言物则气与理皆在其中(此即是三分了,或二之和了。朱氏未悟耳)。(语类68)故一物可分而为二言之(分则死了);却非谓此物由某理某气合二而一成(盖不存在无某气之某理、无某理之某气也)。

☆语类75:太极即在阴阳里。自见在事物而视之,则阴阳涵太极(本体论的);推其本,则太极生阴阳(生成论的)。(此亦所谓万物生成之理即寓于物之中也。所谓三,是阴阳太极,还是阴阳和?生成论地说,阴阳太极;本体论地说,阴阳和。理气亦即性与气,性在气先者,谓之天地之性;性在气中者,谓之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宇宙论的,气质之性是本体论的)

☆文集卷四十六答刘叔文书第二书云:未有此气,已有此性。气有不存,性却常在。虽其方在气中,然气自气,性自性,亦自不相夹杂(按,此说天地之性)。至论其偏处于物,无处不在,则又不论气之精粗而莫不有是理焉(此说气质之性)。不当以气之精者为性,性之粗者为气也。

☆有是理即有是气,气则无不两者(文集卷37,答程可久)。气则无不两??(理则可不两?),所谓"太极乃在阴阳之中"(同上)不在天地未分之前?,"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也(语类94)。某人是普遍(人之理)与个别(此人)结合之特殊(张三),是否定之否定。气则无不两,亦矛盾无不在也,但可言也而不可分也。

☆答程之原文曰:太极之义,正谓理之极致耳。有是理即有是物,无先後次序之可言。故曰易有太极,则是太极乃在阴阳之中,而非在阴阳之外也。……有是理即有是气,气则无不两者,故易曰:太极生两仪。而老子乃谓道先生一而後一乃生二,则其察理亦不精矣。

☆熹前书所谓太极不在阴阳之外者,正与来教所谓不倚於阴阳而生阴阳者合。但熹以形而上下者,其实初不相杂,故曰在阴阳之中。吾丈以形而上下者,其名不可相杂,故曰不在阴阳之外。虽所自而言不同,而初未尝有异也。但如今日所引旧说,则太极乃在天地未分之前,而无所与於今日之为阴阳,此恐於前所谓不倚於阴阳而生阴阳者有自相矛盾出。(答程可久)

☆阴阳只是一气,阳之退便是阴之生,不是阳退了又别有个阴生(语类65)。则阴阳乃一体之两分,二而不二,一分为二;非对立两体之合一,非合二而一。故又有:阴阳虽是两个字,然却只是一气之消息,一进一退,一消一长,进处便是阳,退处便是阴。74大抵阴阳二物,本别无阴,只阳尽处便是阴。69

☆阴阳即是太极之体,则阴阳非两体对立可见。阴阳犹一体(钱币)之正反两面。

☆就阳言,则阳是体,阴是用;就阴言,则阴是体,阳是用。6

☆若以形而上者言之,则冲漠者固为体,而其发于事物之间者为之用。若以形而下者言之, 则事物又为体,而其理之发见者为之用。不可概谓形而上者为道之体,天下之达道五为道之用也。(文集48答吕子约)以上朱熹各条,略见于钱穆《朱子新学案》上。

我真的要哭了!您怎么就这么爱哪壶不开提哪壶啊?这是一个连科班出身的神学家们都吵不明白的问题啊。几大宗教或教派的分裂就是由此而产生的啊!您别指望这辈子能搞明白了。给您个建议:如果您是基督徒(看您昵称蛮像的),那就别再问这个问题,做个“糊徒”就可以了,反正只要记住这个三位一体可以救您就是了。如果您不是基督徒,也别问了,整这些个陈谷子烂芝麻干嘛呀。

聖經中"三位一體"是指:圣父、圣子和圣灵的為一體的真神。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