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古代的大学士?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在明代,殿阁大学士与阁臣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绝非等同关系。然而学界至今将两者混为一谈,或以殿阁大学士代指阁臣,或把阁臣直呼为殿阁(或内阁)大学士,如: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徐连达主编的《中国历代官制词典》(第63页)在“大学士”一词中言:“明成祖朱棣即位,命以翰林院编修等官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大学士。”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俞鹿年编著的《中国官制大辞典》(第228页)对“内阁大学士”一词的解释是:“大学士以所系殿阁衔为正式官名,因其在宫城内的内阁中办事,通称内阁大学士。”

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辞源》(第3246页)对“阁臣”的解释是:“明制,大学土人阁办事,故称阁臣。”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版《汉语大辞典》(第十二卷第113页)亦持此说,言:“阁臣”是“明清大学士的别称。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郑秦主编的《二十六史大辞典典章制度卷》 (第339页)认为“内阁”是“中央宰辅机构,由殿阁大学士组成。入内阁之大学土称阁臣”。同页在“大学士”一词中又言:“永乐初,始有内阁之制,洪熙后以大学士入内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张晋藩主编的《中国官制通史》中互用“内阁大学士”与“阁臣”两词,认为“阁臣的选任权完全由皇帝掌握。廷推较之特简,多少体现了大臣对皇帝选任大学士的制约”(第516页)。

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年杨树藩著《明代中央政治制度》(第57页)认为:“凡兼任下列殿阁(大)学士者,皆属内阁阁臣。 (1)中极殿(大)学士(旧名华盖殿),(2)建极殿大学土(旧名谨身殿),(3)文化[华]殿大学士,(4)武英殿大学士,(5)文渊阁大学士,(6)东阁大学士。”

按:明代殿阁大学士是在明太祖废相之后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首次设置的。《明史职官一》载:“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明史宰辅年表》对这一时期殿阁大学土的作用作了如下的评论:太祖“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土,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现。变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相,迥乎异矣”。赵翼亦云:“明祖革丞相官,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章奏,兼司平驳。虽设有殿阁大学士,官仅五品,特以备顾问而已,于政事无与也。”①

明代内阁始设于明成祖即位之后的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九月。 《明史职官二》载:“其年九月,特简讲、读、编、检等官参预机务,谓之内阁。”《明史成祖本纪》载:该年八月, “侍读解缙,编修黄淮入直文渊阁。寻命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同入直,并预机务”。关于明代内阁正式成立于成祖即位之后之说,学界无有疑议,故洪武时期的殿阁大学士与阁臣无关。明人陆容云:“内阁文臣之设,始于永乐年间。此予所旧闻,故弘治初,论事尝及之。近闻李子易内翰云:尝见《太祖实录》,洪武中黄子澄、齐泰皆太常少卿,方孝孺翰林侍讲,同在内阁。意者其时备顾问而已,未必若后来诸公宠任之隆,得专政柄也。”②王世贞也认为洪武时期的殿阁大学士刘仲质、邵质、余思诚、鲍恂、余铨、张长年、吴伯宗、朱善、宋讷、吴沈等“非内阁”③,即非阁臣也。

虽然明成祖即位后恢复了洪武时期的殿阁大学士之名,但首批阁臣都不是以殿阁大学士身份进入内阁的。而在进入内阁之后,他们当中只有一部分阁臣升至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如金幼孜、杨荣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 “并进文渊阁大学士”④。黄佐论道:成祖“寻命编修等官于文渊阁参预机务,谓之内阁,渐升至学士及詹事府诸职。洪熙元年以辅导任重,加升至师保及尚书、侍郎、卿使,仍兼学士、大学士。自后因之,或止以侍读等官人预阁事”⑤。换言之,从明成祖设立内阁时起,并非所有的阁臣都能获得某殿或某阁大学士的头衔。这种情形一直延续至成化末年,占明代内阁的三分之一时间。其间如解缙、胡俨、马愉、曹鼐、苗衷、尹直等阁臣终身没有得到殿阁大学士的头衔。兹列表说明如下⑥。

到了弘治年间,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即阁臣不论以何种职务入直文渊阁,最后都能获得殿阁大学士头衔,并逐渐形成了先加殿阁大学士头衔再入阁的情形。如果不能以殿阁大学士身份入阁,将被视为异常。如明世宗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特命国子监祭酒李本以少詹事兼学士入直文渊阁,李本以己非殿阁大学士而上疏辞谢,世宗则曰:“内阁职在代言备问,祖宗时选用文学侍从之臣,不专以品职崇者,尔膺兹简擢,宜懋修职业,以副朕命,不允辞。”⑦从李本以后的徐阶自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人阁时起,所有阁臣皆先冠以殿阁大学士后再行人阁,直至明亡。沈德符就此论道:“宣德以后,辅臣初次人直,最重者,即人武英殿,次之为文渊阁,其稍轻者则东阁,俱称大学士,而祖宗朝则不尽然,史臣卑官,如修撰以下俱可入。其后则以学士入直者居多。即如近代,正德元年王文恪鏊以吏侍学士入直,嘉靖六年翟文德銮亦以吏侍学士入值,俱腧年始得尚书文渊阁。以后则无不以殿阁大学士为真相矣……今辅臣俱为殿阁大学士,无复直内阁之称矣。”⑧由于弘治以后阁臣在离阁前都能获得殿阁大学士衔,所以,后人可以将弘治至崇祯年间的所有阁臣称为殿阁大学士或内阁大学士。

但是,人们不能因此反过来说殿阁大学士就是阁臣。洪武时期的殿阁大学士非阁臣已如前述。永乐以后,殿阁大学士衔亦非阁臣所仅有。殿阁大学士衔除用予阁臣加升外,还可用来褒奖忠孝或加封、追赠有功之臣,具有多种用途。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仁宗任命权谨为文华殿大学士,权谨辞谢,仁宗曰:“朕擢卿以风天下为子者,他非卿责也。”⑨《明史稿宰辅年表》亦云:权谨“以孝行由光禄丞授文华殿大学士,不治事”。由于权谨未曾入直文渊阁,故不能将其视为阁臣。

① (廿二史札记)卷三二(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中国书店影印本。

② (菽园杂记)卷一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 (彝山堂别集)卷七(大学士非内阁),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 (明史)卷一四七(金幼孜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 (翰林记)卷一(官制因革),岭南遗书本。

⑥ 此表据宗能征(胜国宰辅录)(清光绪间著者手稿本)、(明史宰辅年表)及相关列传等资料编制而成。

⑦ (明世宗实录)卷三四五,嘉靖二十八年二月甲寅,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校印本。

⑧ (万历野获编)卷七(辅臣殿阁衔),中华书局1959年版。据(明史宰辅年表一)载:王鏊于正德元年十月入阁,同年十二月加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而非“踰年”加升。

⑨ (明史)卷二九六(权谨传)。

摘自:《历史教学》2005年第7期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