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的传说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后人对他的生平事迹知道很少。传说他同元末的农民起义运动有过一定的联系,并可能参加过起义队伍。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就是他在民间传说、话本和杂剧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写出来的。
遇“贼”写时迁
施耐庵平时最痛恨偷鸡摸狗的人,因而他在写《水浒》里的时迁时,开始曾把这个绰号叫鼓上蚤的地贼星,写得既可恶,又没甚武艺,后来虽经多次苦心修改,都没能把时迁写好,连他自己看着也不满意。
有一次,他正坐在窗下苦思冥想,两眼盯着窗外的芦花老母鸡出神,这时有个人从门口一闪,老母鸡不见了。施耐庵心里想:真见鬼啦!不曾望见人偷,鸡凭空没了,这事倒蹊跷呢!他跑出门一望,原来是东庄的李大。他便喊了声“李大”!俗话说:作贼心虚,李大听见施耐庵喊他,吓得“扑咚”往地上一跪,乖乖地从布口袋里把鸡拿了出来,连声求饶。施耐庵的老婆听见门口有人说话,也跑了出来,一见是贼偷了她家生蛋的芦花老母鸡,气得抖抖的。
施耐庵晓得李大是个硬汉子,挑私盐时跟张士诚一块造反的,很有本领,张士诚兵败后才逃回家,便问他为什么偷鸡?
李大说:“不瞒先生说,我家里有个九十岁的瞎老母亲,已三天没得一粒米下肚了,不得已才做了这种下贱事,真对不起先生。”
施耐庵一听,对李大很同情,连忙叫老婆盛饭给他吃,并对李大说:“我有二两银子用红布包了放在房间里的大梁上,你今晚如能偷到,偷鸡的事恕你无罪,银子也送给你拿回家奉养老母,不过今后可别再干这种营生了。”
李大一听忙说:“请先生放心。我今生再也不干这偷窃的事了,但先生的银子我不要。”
李大不晓得,施耐庵叫他偷银子有用意呢。原来施耐庵写时迁盗徐宁的传家宝,写来写去都不象,他宁愿用二两银子买个见识,便对李大说:“我早听说你是条硬汉,今儿一定要显一手把我望望。”
李大不好再违拗,只好答应了下来。
施耐庵的这一举一动,可把站在一旁的老婆急坏了。到了晚上,施耐庵晚饭一吃就上床睡觉了,他老婆可有心眼哩,把房门和窗户关得严严实实的,睡在床上灯也不敢熄,两眼死盯住梁上的红布包。她心里话,除非你李大变只苍蝇飞进来,要不然这银子你莫想偷到。她哪里晓得,这时李大已躲在房间里的衣柜后头了。她眼睁睁的一直看到半夜,实在困了,便打了个盹。这时,施耐庵可两眼睁多大地睡在床上呢,他先听到几声老鼠叫,又见李大象只跳蚤似地往梁上一蹿,把银子偷走了,空红布包还是在梁上。第二天天亮了,他老婆望望红布包还在那里,心里蛮欢喜的。
门一开,只见李大来了,手上捧着二两银子送给施耐庵,施耐庵老婆再把红布包一捏,里头空空的,银子已经偷走了。
施耐庵叫李大把银子拿回家去奉养老母,李大一听双眼流泪,怎么也不肯要,拜别施耐庵就走了。施耐庵没法,在第二天大早,又派人送了二斗米到李大家。据说,打这次以后李大便做起了小本买卖,再也没干那偷窃的事。
传说从这事以后,施耐庵把《水浒》中有关写时迁的章节全部撕掉了,重新写了一遍,鼓上蚤时迁就是取的李大的原形。
(沈文 王栋 整理)
著书赠女
施耐庵一生很穷,没有家财。他有一个女儿,要出嫁了。他很喜欢这个女儿,可是办不起嫁妆。于是就把一部书稿送给了女儿,并对她说:“孩子,做爸爸的穷,办不起嫁妆,只有这部稿子送给你。你将来要是生活遇到困难时,就把它拿到书坊(古时用木刻版印书发售的店铺)去卖钱吧。”
后来,他女儿果然生活遇到困难,便把书稿拿到书坊去卖。书坊老板看完稿子,暗暗惊叹是一部好书,存心把它骗来,便对他女儿说:“大嫂,我们老板不在家,你这部稿子我也看不出好歹,做不了主,请你放在这里,等我们老板回来看了再说吧。”
他女儿不知是计,便把稿子放在书坊里。过了三天,她又去打听。这时老板已经把稿子全部抄去,便对她说;“大嫂,你这部稿子我全部看过了,没啥稀奇,别人早写过了。这一部我们不打算再要。”当下把稿子退给了她。
日子过不下去,书稿又卖不掉,施耐庵的女儿很伤心,埋怨父亲不该哄骗她。便一路哭回娘家去。施耐庵见了忙问缘故。女儿气冲冲地说:“还问哩!你骗我!”这一来施耐庵越发不知道从何说起,连说:“孩子,到底什么事,你给爸爸说清楚了再责备我吧!爸爸别说不曾哄骗过你,就连三岁孩童也不曾哄骗过啊!”女儿听爸爸这么一说,便把卖稿情形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爸爸。施耐庵一听,知道女儿受了书坊老板的骗,心里也很生气,但却哈哈笑道:“孩子,你上了书坊老板的当了。这部书稿是我在江阴做的,名叫《水浒》,书坊老板见它是一部好书,偷着把它抄去了,却把稿了退给你。”
女儿知道自己受了骗又错怪了爸爸,一时悔恨,哭得更伤心。施耐庵连忙安慰她说:“孩子,别难过,爸爸自有法子对付他。我那部稿子只写了三十六位英雄,只有六十回,还算不得一部完全的书,现在既然被他骗了去,我就索性再写六十回,再写出七十二位好汉,凑满一百单八将,做成一部完整的书,叫他骗去的稿子仍然没有用。”
女儿听了爸爸的话,转悲为喜。施耐庵后来真的又写了六十回,凑成了一百二十回的《水浒》。
(流传江苏江阴)
丁正华搜集
另有相传施耐庵是罗贯中的弟子。
施耐庵(约1296~1370)
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相传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据这些材料分析,施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还有的传说他此时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
罗贯中(1330——1400)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关于施耐庵的简介这个问题百度知道已经有人问过了。以上是那个问题的采用答案。
而《水浒传》也有人说是罗贯中也有参与其中写,所以把他的简介也贴一份。
罗贯中简介引用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59797.html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03568.html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大致有三种观点:
全书皆由罗贯中所著。
由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合写。
整部小说完全由施耐庵一个人写。这种观点是大家最为熟知的。
第一种说法早于明朝已经有人提出。一些支持此观点的人认为施耐庵是捏造出来的人,真实中并不存在。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之间亦有以下两种意见:
其中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前七十回为施耐庵作著,后三十回则为罗贯中著。
明代高儒《百川书志》中则说《水浒传》是“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也就是说主要是施耐庵写的,罗贯中进行了整理,编辑。这种观点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力。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传》属于累积型群众创作,无疑施耐庵在创作过程中曾参考、借鉴和吸取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笔记和某些完整的小说、戏曲作品或其中的某些片段,但施耐庵的创造性的劳动是不容抹杀的。
施耐庵(1296年-1370年)中国小说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出生于江苏一代,兴化白驹场人。关于他的生平资料正确性有所争议,也有查无此人之说。主要是水浒传一书作者素有争议,有一考为该书根本非施耐庵所写,而是罗贯中所写。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水浒传》中,将作者写做施耐庵和罗贯中。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从明朝到现在,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是罗贯中写的,就是说《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那么这个是在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有一些文人的笔记里边提到的,也是最早的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合作的,这个是比较多的一些看法,也是明朝人的看法。不但见于明朝人的一些笔记,而且在一些明刊本上头都是这么写的。每部小说卷一、第一页,一定有一个作者是谁。这在明朝《三国演义》也好、《水浒传》也好,都是这样子的。那么它们上头就写到是施耐庵、罗贯中。而且在一个书目的记载里边,还说这个《水浒传》是施耐庵的“的本”,这个“的本”是什么意思呢?“的”就是确确实实是真的,不是假的,是原来的不是后来的,不是冒充的。这个“的本”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从这个题名来看,就是说《水浒传》它确确实实是施耐庵写的、罗贯中编次。编辑的“编”、次序的“次”。编次的意思就是编辑、整理。那么从这个题名来看呢,《水浒传》应该主要是施耐庵写的。罗贯中呢,帮他整理、编辑而成的。所以说,如果是有两个作者的话,那主要的是施耐庵,次要的是罗贯中。我呢,是相信这个说法的。
第三种说法,是施耐庵一个人写的。这个最早也见于明朝人,但是时间比较晚。那尤其是金圣叹那个本子。流行以后,由于它前边加了一个冒充的施耐庵的序,那个序是假的,是金圣叹自己写的,那个文章是很漂亮。有些句子也很流传,但是那个是假的,和施耐庵没有关系。那么大家就比较熟悉的作者就变成了施耐庵一个
人。1949年开国以后,当时有一个规定地方出版社不能够印古典小说,只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可以印古典小说。而人民文学出版社印的古典小说《水浒传》里边,就署的是施耐庵。所以大家普遍的都知道《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我觉得这个说法也没什么错误,但是它有缺陷,就是把罗贯中给完全抹杀了。所以关于这个作者问题,我的基本看法就是,施耐庵是主要的作者,罗贯中是他的合作者。从狭义的方面来说,我们可以承认作者是施耐庵。从广义的方面来说,应该说《水浒传》是他们两个人共同创作的。所以,第一,不能够剥夺施耐庵的创作权;第二,不能够抹杀罗贯中为《水浒传》付出的劳动,这个就是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我想就讲这么几个问题。
那么可能有的同志问,既然施耐庵是作者,那么这施耐庵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地方的人?他的生平事迹又怎么样呢?非常遗憾,关于施耐庵的生平事迹现在一无所知。我们仅仅能够确定下来的就是他是浙江杭州人,当时叫做钱塘。最早的版本和最早的书目上都说是钱塘施耐庵,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这个好像在今天的浙江省不太重视这个问题,倒是别的地方老要抢施耐庵,把施耐庵认为是他们当地的。浙江杭州毫无动静,大概浙江杭州名人很多,不在乎多一个施耐庵、少一个施耐庵。那么前一阵子比较轰动的呢就是有江苏省一个大丰,一个兴化来抢施耐庵。那这是怎么回事呢?大丰有一个施耐庵的墓,这个墓现在是一个文物。那么有的人说既然他的墓在这里,那当然施耐庵就是我们本地人。但是不,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个墓是上一个世纪四十年代建立的。当时在解放战争时期,当地是民主政府,就是我们共产党领导的政府,那个县长姓李,他建的这个墓。那么你想想看,上一个世纪四十年代建的墓,这是不能够作为他的籍贯的一个凭证。那么大丰,大丰是1949年以后新设立的一个县,它以前没有这个县。由于历史上记载,传说施耐庵是白驹桥的人,这个白驹桥恰恰原来属于兴化,现在划到了大丰了,所以大丰在争这个。我曾经奉中央领导同志之命,到大丰专门去调查这个事情。当地出现了施耐庵的家谱,还出现了地下挖出来的墓志铭,墓志铭上头那个人有人说是施耐庵,有人说是他的后人,这些全是假的,我们现在惟一能够知道的,就是他是浙江杭州人。从前叫做钱塘,这是他的籍贯。他的生平事迹毫无所知,这个籍贯是比较可靠的,因为《水浒传》里写到了很多浙江的地名,和现在的地理情况完全符合的。他写别的省,山东省河南省很多地理呀,它都是错乱的。由于作者知识有限,在封建社会一个交通不是很发达,所以他有些地理情况不熟悉,出现了错误。但是,在浙江省杭州附近的地名全部是没有错误。
那么他是什么时代人?当然他是明代以前的。那么我们为什么断定他是元末明初人呢?那是因为他的合作者可以确定,他的合作者就是罗贯中,而罗贯中在《续录鬼薄》里有小传,根据这个小传来判断,他是元末明初人。那么合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当然也是元末明初人。这个作者和时代是这么确定下来的。但是,只知道他是姓施,他的名字并不叫耐庵,耐庵不是字就是号。那么根据这个线索,可以提出一种看法供大家参考。还不能够说他是有100%的证据能够成立,只是供大家参考。就是说,施耐庵有可能是施惠。施惠是元末明初的一个戏剧家,写南戏的。最早我们所知道的,提出这个看法的是曲学大师吴梅,吴梅在他的《顾曲麈谈》这本书里边说,施耐庵就是施惠,南曲《拜月亭》的作者。可是他没说出他的根据。大家很长一个时期,引用吴梅的这句话,都要加上一句,不知道他根据的是什么。后来我们发现了一个抄本,叫做《传奇汇考标目》,这是一个跟《续录鬼薄》这些相同的一个作品,列举了戏剧家和戏剧作品。在这个《传奇汇考标目》当中,就写了施耐庵叫施惠,是《幽闺记》、《拜月亭》的作者。吴梅的根据就在这儿,再往后我们又发现了在明代万历年间有一本书叫《三家村老委谈》,这里边讲,施耐庵就是施惠。那么我可以把这个线索提供给大家去思考,那么在《续录鬼薄》上我们找到了施惠。那么根据《续录鬼薄》的介绍,施惠是杭州人。大眼睛,胡子很长,很漂亮,写戏曲的。那么关于这个施惠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施耐庵除了以上讲的以外,现在我们并没有掌握任何其他的、正面的、肯定的、确凿无疑的证据和记载
参考资料:http://www.tynews.com.cn/whgc/2005-06/01/content_1006571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