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小笼包为什么这么有名?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在北京最大的望京社区内,打着“杭州小笼包”招牌的店多达100家。他们以户为单位,采用独立租借门面或与不同品种小吃经营者合租门面的方式,制作、叫卖小笼包。

而北京城区四环以内的杭州小笼包子店已达1000家,其密度超过国内任何一个中等以上城市,几乎每条胡同内都挂起了“杭州小笼包”的招牌。

他们的经营者,几乎全都是嵊州人。

最近,有人做了个调查,嵊州人至少在北京开了3000多家杭州小笼包子店。而在全国各地,最保守的估计是5位数。

嵊州人开的店为啥叫“杭州小笼包”?

这是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

1987年,禹溪村村中心一幢三层的小楼拔地而起,在一片低矮的土房中,显得鹤立鸡群。

这幢房子的主人,正是昔日的穷小子———屠福元。

“福元在外面干什么了,这么赚钱?”一时间,这成了村头巷尾的热门话题。

1980年开始养蜂,3年下来,没赚一分钱,反而赔了4000元本钱———这是村民们知道的屠福元。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1984年养蜂失败的屠福元在外打工时,在贵州碰到了一个老乡。这老乡开了一家小笼包子店,月收入600元,而这时的屠福元,每个月的收入是200元。

200元和600元的差距,让屠福元立刻做了一个决定:回到家里,他辞了工作,带着老婆徐林玉到了贵州。

跟着师傅学了几天的手艺,屠福元的小笼包子店,在贵州通仁市一个角落里开张了。

做过销售的屠福元知道,要想产品卖得好,一个响亮的牌子少不了。

“当时师傅的店名叫绍兴小笼包,他也建议我们打同样的牌子,”徐林玉回忆道,“但是福元觉得不够响亮,那个年代,很多人不知道绍兴在哪,但是大家都知道浙江有个杭州,杭州有个西湖,所以我们就做了个招牌,就叫‘杭州西湖小笼包’。”

“贵州那边人做包子,都做得很大,而且要往里面加大白菜什么的,而我们做的是纯肉谄的,个头又小,挺稀奇的。”开张第一天,刚学会怎么包小笼包子,心里还没什么底的徐林玉就被排着队来买“杭州西湖小笼包”的人吓了一跳。

两年下来,屠福元还了养蜂时欠的债务,还盖起了三层小楼。

乡里震动。

“先是亲朋好友,然后是左邻右舍,再后来,认识不认识的村里人都来了。”1987年回到贵州的徐林玉发现,一夜之间,她的小笼包子店俨然成了一个培训基地,“前前后后在我这里学出去的,肯定超过100人。”

这些乡邻学好了手艺,就相继离去,同时带走的,还有“杭州小笼包”这个名字。

随后,“杭州小笼包”就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冒了出来

参考资料:http://news.sina.com.cn/c/2006-04-04/***********s.shtml

我只记得杭州有一种大包子,叫杭州大包,一块钱一个,很好吃,是杭州人最喜欢吃的早餐, 没见过什么小包子. 我在杭州生活了两年多, 没见过什么杭州小笼包,只在北京见到很多家杭州小笼包店.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