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莱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而对于儿童来说,只要他所进行的活动对他个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对个体发展有价值,就可视分刨造。在儿童创造力研究上,过去人们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创造型儿童的智力问题上,而对其人格因素探讨较少,尽管以研究天才而闻名于世的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领也曾认为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智力,也界存在没有智力的热情,但是,他所侧重研究的仍然是智力因素。事实上,凡囊的创造力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智力特点,也不单炖是由固定的理性方面的因素所组成。它总是和人格的其他部分有着复杂的联系,创造力的发展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格结构中其他因素的制约,因此,人格因素是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托兰斯就曾以87名教育家为调查对象,得出了教育家评定的高创造力儿童的人格特征:
1、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能够不断提出问题,有查对各种原因的习惯。
2、有思维和行为上的独持性、独创性;这郝在儿童的绘画、表演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3、想象力丰富,主意多,喜欢叙述,不论场合都急于插嘴表达自己的观点,急于想把发现的东西告诉别人,
4、不随大流。不依赖集体的公认,敢于向权威现;点挑战。
5、喜欢探索各种关系,喜欢搞实验;有了发现,可以兴奋得发狂…
6、对事物的错综性感兴趣,喜欢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的事物;灵活性强,
7、顽强。坚韧,做事不太留意时间,即使时阅到了也继续干。
8、喜欢虚构,敢于幻想。
创造学的创始者奥斯本曾脱:“人人都有创造性,”儿童也充满了创造力,对以上的这些创造性人格特征也大多表现得十分突出。只有认识、尊重并健全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才能科学地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因势利导。
教育儿童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要按照他们的需要力量,不能拉得一样,”“有的儿童天资很高,他的需要力就大一些;有的儿童天资很钝,他的需要力就小一些。”只有充分了解儿童,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学有长进,兴趣盎然。教学不能一味追求成绩和高分,更不能使用一些讽刺、挖苦。体罚和变相体罚等手段来咸逐利诱儿童出成绩,把教育的功能异化成就是为了出好咸缕,全然不颖这样是否会伤害儿童的自尊心,是否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最终只能扭曲儿童的主动精神,反而压抑儿童的创造性。学校要根据不同创造类型儿童的人格特征开展兴趣教学,因为不同创造类型的儿童除了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外,还表现出一些独特的人格特征,比如,艺术类创造型儿童的人格特征表现为具有教育的智能,真诚地推崇智慧与认知活动,尊重自己的独立自主,思维敏捷,作品丰富,具有多方面的兴趣,早期表现出超常的艺术才能,具有超俗的思想,并有异常的思考与整合观念的能力。自然科学类创造型儿童情绪稳定,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力,喜欢作抽象思考,未知欲望强烈,喜欢处理抽象问题和揭开未知领域的奥秘。社会科学类创造型儿童能敏锐地、准确地观察现实,能接纳自己,他人与自然,常以问题为中,而不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自主的、独立于环境和文化的倾向性,有洞察玄奥的能力和物我两忘的感觉。具有非敕意性的富于哲理的幽默。学校教育应是尊重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教育并因势利导,健全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要根据儿童的人格特征,要善于发现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让学生在学习中多一些主动性,多体验成功的乐趣,以唤起儿童的主体意识,促进儿童生动活泼地成长,这既是我们进行创新教育的灵魂所在,也是创新教育的成功所在。
二、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呵护独创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所以我们必须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要有接纳孩子不同意见的雅量和态度,尊重儿童,给儿童自主选择的自由和权利,相信。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曾经有一位老师在试卷中出了一道填空题:多难——,大多数学生都填“兴邦”。其中有-一位小朋友则填“为情”,老师加以扣分,并讥笑这位学生说:“你有多难为情啊!”,这位学生隔天把家里的报纸、辞典拿到学校来,告诉老师说;辞典和报纸上都有“多难为情”的例子。可老师老羞成怒,大吼一声;“那你回家方报纸好了,不必来上课”害得这位学生伤心地哭了。从此,再也不敢在老师面前提意见了,在教学中我们应提倡教学民主,提倡“科学的看,科学的说,科学的听,科学的动”,不能让“非礼匆视、非礼勿言、非礼匆听、非礼匆动”的古训束缚了我们的思想,捆绑了我们的学生,要鼓励儿童质疑问难,陶行知先生就主张学生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小孩子只有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时注意提问的科学性、艺术性,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过程;要鼓励学生自由争辩,特别是要不畏权威,让学生在讨论、争瓣中完善自己的认识,感受民主和谐的愉快;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相互评价,相互激励,而不随大流,不爱人左右。还要容许儿童出问题,犯错误,他们正是在一个个错误被纠正,一个个问题被解决的过程中,磨练成长的。在宽松自由的民主氛围中,有许多孩子往往更乐于同中求异,更善于在活动中显示出闪射智慧大花的个性优势,表现出独特、多变的思维方式,探束与众不同的问题答案,对于这些“星星之火”,我们在教学评价时,要坚持“无错原则”,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解除儿童担心失误的心理负担。哪怕是镣误的想法也不要轻易否定,而应给以耐心细致的帮助,善加引导,才可能引燃思维的“燎远火海”。尊重儿童,珍视呵护儿童的这种新颖多向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广泛联想,大胆想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重视创新活动的开展,促使知能转化。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获得,最终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实际活动可以激发儿童广泛、强烈的好奇心,使儿童突破课本的局限,去感受和接触更为丰富的周围世界,从而产生好奇心,而强烈的好奇心正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组织儿童参加各种活动有助于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儿童的创造设想,并通过积极动脑、动手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养成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展创新活动是创新教育直接的、现实的培养策略。在教学中,知识的学习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手段,而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儿童的实际活动对其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十分有利,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应该坚持走“教学合一”之路,促使学生知能转化。
“教学做合一”首先要求我们要联系实际,“怎样做的事。应当怎样教”。“先生拿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要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做事的毅力。只有学用一致,才能有效地改变教师教而不做,学生学而不做,教学分离,手脑分家而造成的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况,加根据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戏剧活动,这是适于各个年级深堂教学的最常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活动不似有助于儿童发展语言能力,提高文学素养,而且培养合作精神。其次,“教学做舍一”要求我们“做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的教学归根结底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心理矛盾运动,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起作用。我们要重视民更要重视学。学生怎样从上学,我们便要考虑如何从做上教。“教子必须依据学的法子”,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只有这样,尊重儿童,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才能同步,知识与能力的转化才更顺畅,儿童也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蓬蓬勃勃地成长,第三,“教学做合一,要求我们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儿童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留画……等不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像力及意见,硷像力就如同一把伞,没有张开就没有作用。在动脑中动手,在动手中动脑,是提高儿童想像力,增进儿童创造力的最好方式之一。适时地开展一些组词造句竞赛,解题(一题多解)竞赛、想橡力竞赛、科技制作小发明,以有效地训练儿童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和独创性。如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实验、小级现摩,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发挥每个学生的独创性。
四、保持过度的焦虑水平,挖掘最大潜能。
尊重儿童,并不等于不纷儿童适当的卖担,研究表明:焦虑水平与学习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高度的焦虑只有同高能力相结合时,才会促进学乳高度的焦虑水平同低能力或一般能力相结合时,则往往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因此。就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言,应该把儿童的焦虑水平控制在各自适宜的程度,针对大多数学生屁言,就是要控制在中等程度,才能有利于一般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活动。焦虑程度与学习效果呈一种倒U型曲线,焦虑水平过强成过斓都不能算是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尊重,都会使学习效果炙差,会抑制儿童的创造性,只有适当程度的焦虑才是产生创造行为所不可缺少的,如果对孩子存在着不适当的期望,经常用“头悬梁、锥刺骨”之类的古训来鞭策、激励儿童学习,儿童在周围环境的沉重压力下,便会经常处于一种精神上的紧张状态,就会变得厌学或心理失衡,甚至造成悲剧,因此,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一,一定要注意观察,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适当采取不同压力的教学,使每一位儿童都处于一种最佳精神状态,只有这样,儿童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因为创造活动往往在紧张和松弛间保持平衡时才会产生,适度的焦虑强调儿童要有心理上的自由,罗杰斯认为心理上的自由是指象征性表现的自由,儿童只有在心理上的自由状态下,才有可能获得科学上的发现,艺术上的灵惑、整体思考中的洞察。
学生创造性人格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希求于,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必须坚持渗透性原则,使其“有意、有机、有序”地渗透到长期的教学过程当中。“有意”野教师创新教育的意识要强,要克制乞掘并利用好教材中的创造性教育因素,确“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积累。“有机”即必须将创造教育的内容与文字教材在教学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落实,而不能割裂。“有序”即创新教育不可随心所欲,而应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螺旋式进行,不能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