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东南部的鼓山,海拔925米,以山巅有巨石如鼓,每逢风雨大作,颠簸激荡有声而得名。位于山腰海拔455米处的涌泉寺,前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风景秀美。为福州五大禅寺之首。
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涌泉寺“其先为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填潭建寺。因寺前曾有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涌泉寺。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赐额“鼓山白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成祖赐名“涌泉寺”。永乐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两次毁于大火,寺内建筑所剩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至天启七年(1627)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间又经修缮扩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赐御书“涌泉寺”匾额。至今高悬寺门上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佛教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工作,多次拨款维修涌泉寺,以后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僧人们在这里潜心修行,晨钟暮鼓,时时不掇。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
涌泉寺目前的建筑,多属明、清两朝以后重建和扩建,基本上保持了明嘉靖年间的格局,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经阁、禅堂、念佛堂、库房、客堂、斋堂等组成,此外还有钟楼、鼓楼、学戒堂、法界学院、东际楼、明月楼、放生池、回龙阁、岁寒楼等。计有大小殿堂25个,占地16650平方米,整座寺院以大雄宝殿为中心,沿山坡地形层层上升,构成一组错落有致的寺院建筑群。
作为名山古刹,涌泉寺有很多值得游览的地方。
首先,涌泉寺建筑构思独特,整个寺院依山领傍势,建在山峰的颌处,堪舆行家称为“燕窝穴”,使得寺院藏而不露,所以,游人无论是步行、乘车,还是坐缆车,都看不到寺院,即使进了山门,仍见不到规模宏大的涌泉寺,素有“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之说。
涌泉寺有“三宝”(陶塔、雕版、血经)、“三铁”(铁树、铁锅、铁丝木),价值连城。陶塔是指涌泉寺前两侧的一对陶瓷千佛塔,此塔烧制于宋元丰五年(1082),立于东者名“庄严劫千佛宝塔”,立于西者名“贤劫千佛宝塔”。通高8.3米,座径1.2米,木构八角九层楼阁形式,现东塔有佛像1092尊,西塔有佛像1122尊。悬挂陶制塔铃72枚。这两座陶塔国内罕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涌泉寺的一大宝。寺内藏经阁,保存明以来佛经雕版万块,成为涌泉寺的第二大宝。藏经阁内存有明版《南藏》、《北藏》、清版《龙藏》等,计20346册。还有用“贝多罗”树叶制成的巴利文南传佛经七种和历代高僧大德刺血书写的经书657册,此为涌泉寺的第三宝。
涌泉三铁是寺里的又一特色。一是大雄宝殿内三圣像前安放着一张铁丝木供桌,据说遇火不燃,入水不濡,遇阴则潮;二是方丈室前有三株千年铁树,两雌一雄,灵气独钟,雌树黄花如绒球,雄树花型似绒塔;别处铁树罕见开花,唯这三株年年开花,真是奇观,游人可饱眼福。三是寺僧斋堂香积厨中,有一口大铁锅,口径达1.67米,深0.80米,煮一次饭需放5包大米,1吨水,可供千人食用,是世上罕见的“大锅饭”,饭熟后,锅底沉结一层锅粑,出寺东行,过放生池、迴龙阁,再拾级穿过密林幽径即达灵源洞。灵源洞为两峰夹峙之深涧,深达6米——7米。此处山石叠嶂,古树蔽日,苔痕斑驳,山石上到处是夺目的摩崖题刻,堪称碑林。其中以宋蔡襄、李纲、赵汝愚、朱熹、张元斡,明谢造制,与近现代太虚法师、郭沫若等人的摩崖题刻最为著名。
在“蹴鳌桥”下有相传朱熹所书的“寿”字,高达4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古代石刻。这些题刻,荟集篆、隶、草等书法精华,是研究鼓山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另有宋嘉祐辛丑年(1061)施无长题的“喝水岩”3个楷书大字,更引人注目。据说开山祖师神晏在此念经,因恼于涧中流水之喧哗,于是大喝一声令溪水改道,所以称“喝水岩”。台湾何希梁五言诗刻:“水流回喝返,千古绝喧豗,犹有悬崖瀑,还从雨后来。”“喝水岩”之南有“石门”,两石相峙,仅容一人通过。
观音阁泉:穿过石门有观音阁。这里的泉水从石雕的龙头嘴中喷出,清冽甘美、沁人心脾,被称之为“龙头泉”。水质可与杭州“虎跑泉”媲美,若用五分硬币置放于注满泉水的杯中水面上,水满而不溢,硬币也不会沉入水中。用“龙头泉”冲泡的鼓山半岩茶,水甜清纯,令人喝不够。
涌泉寺南侧有回龙阁、罗汉台、佛阁等景点。在回龙阁前的放生池中,塑有高大汉白玉石滴水观音像,甚是壮观。阁后有“兰花圃”。1961年,朱德委员长和副省长陈绍宽来参观,朱指着古枫树说:“兰花长在树上”,众人不信,即派和尚上树,果然从树上采下寄生兰花,后培植成园。朱德委员长题书“兰花圃”3字。如今新兰放蕊,花香四溢,成了新的景点。
涌泉寺有悠久的刻经史,据《鼓山涌泉寺经板目录》一书统计,至1932年止,共刻经359种,其中明刻84种,清刻195种,多为楷书方册,精妙绝伦。1929年,弘一大师来寺,见后大为赞叹,誉为“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大师倡缘刷印十九部道霈禅师的《华严经疏论纂要》赠予扶桑各寺。目前,寺中尚存有明末清初所刻的佛经及佛学著述板片3613块,清末至1949年所刻的7696块,各种佛像、书画板片66块,总计11375块。
酥香可口,是涌泉寺的特产之一。
呵呵 ```我是福州人
涌泉寺居闽刹之冠,建在海拔455米的山腰处,面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相传因寺前有罗汉泉涌出地面而得名。相传涌泉寺所在地原是一个深水龙潭,有毒龙占据,时常出来危害百姓。唐建中四年(783年),太守裴胄请灵峤禅师入山来诵华严经降龙,并在龙潭边建一个小寺,名为华严台,不久后荒废。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大兴土木,填潭建寺,并到闽侯雪峰寺邀请神晏法师来涌泉寺住持,取名"国师馆"。宋咸平二年(999年)正式赐额"白云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赐名"涌泉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钦笔御颁"涌泉寺"泥金匾额。
涌泉寺分别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两度毁于大火,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几次修建后,于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三大殿堂为主体、依着山势层层上升、构成完整的古代建筑组群。
涌泉寺前两侧的两座千佛陶塔,是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烧制的,左边一座称“庄严劫千佛陶塔”,右边一座称“贤劫千佛陶塔”,双塔是用陶土分层烧制累叠而成,八角九层,高约7米左右。塔身细部为仿宋代木构楼阁建筑风格,两座塔上各塑1038尊佛像,因而叫做千佛宝塔,八角塔檐另塑有僧人武将各36尊,悬挂陶制塔铃72枝。塔座上塑莲瓣、舞狮、侏儒,并刻有铭文,记载建塔时间和工匠姓名等。
双塔原座落在福州市城门龙瑞寺,1972年时移到涌泉寺前。这种用陶土烧制的大型宝塔乃全国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王殿正中一位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身着汉装,这是以五代时期浙江奉化一位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的,相传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因此弥勒佛也叫布袋佛。清代福建按察使王廷珍写的一幅对联,上联是"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樾信心时,用何物供养?"下联是"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通俗风趣,却又耐人寻味。
殿内两厢是四大天王,据说他们是佛教寺院内东西南北四面天的保卫者。四大天王职责合成象征为"风调雨顺,国泰民?quot;。
在弥勒佛像背后,站立着一尊韦驮菩萨,他是护法天神。据说佛主的舍利子被魔王劫走时就是他去追回的。他行走如风,神速无比,也称善走之神,以勇武著称,忠实地护卫着寺院的安全。
天王殿后面。一个大天井,天井上方刻的"石鼓名山"四个字,这是清乾隆年间福州郡守李拔所题。天井中央的水池,引入山泉,清澈见底,池上卧着的小桥,名石卷桥,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砌成。天井两角立着一对用钢筋制成的圆形铁杆,杆尖超出寺院高度,每当寺院举行重大佛事活动时,用它来挂佛幛、佛幡之类,同时它还起着避雷的作用,是1927年马尾船政局捐造的。
天井两边为钟鼓楼,两楼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1936年又重建,钟楼保存有一口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铸造的大钟,重约两吨,以铜为主,熔入少量金、银、铁、铝合金铸造成的,钟的表面铸有佛号和《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全文,共有6000多个汉字,称"金刚般若钟"。楼旁石柱对联曰:"百入晓撞潮声迭送;亿千恒觉梵呗同宣。"鼓楼上有一只大鼓,直径达1.8米,该鼓是用两大张牛皮蒙制而成的。寺院的规矩是"晨钟暮鼓",早晨敲钟,傍晚击鼓。每当举行重大佛事活动时,便以鼓声为号,击鼓鸣钟,以示隆重。
泰昌堂供奉的是涌泉寺开山祖师--神晏法师。
祖师殿供奉着菩提达摩祖师。达摩祖师是南北朝时的天竺僧人,印度著名的佛教高僧,第一个远涉重洋来我国传授佛经的禅宗祖师。
大雄宝殿,这是涌泉寺三个主大殿的核心殿。大雄殿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三世佛,这三尊坐佛金像是明天启元年(1621年)福州民间艺人根据佛主释迦牟尼参禅的形象雕塑的,分别表示管过去、现在、未来,即管三世轮回之意。在释迦牟尼佛的两边分别站着是佛主的徒子迦叶尊者和佛主的堂弟阿难陀。
大雄宝殿既是寺院举行重要佛事活动的场所,又是用来日常诵经作课的地方。
殿内佛像前两旁立着一对铜男孩,身穿红肚兜,神态栩栩如生,满面笑容,天真活泼,引人注目,他们是福州地区民间吉祥的化身,是1935年由一位福州工匠铸造的。
殿内两边的十八罗汉塑像,是清顺治四年(1647年)雕塑的。据说,当佛教传入我国时,只有十六罗汉,宋代以后,中国佛教界为了丰富自己的崇拜偶像,就将中国民间广为传颂的降龙、伏虎二位列入罗汉之中,就成了现在的十八罗汉。他们都是佛的大弟子,其地位仅次于菩萨。这里塑造的十八罗汉造型生动,各具特色,神态各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释迦牟尼三世佛的背后供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三圣立像。这是清代康熙年间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蜡模铸造工艺铸成的铁佛,每尊重约1000公斤多,表面贴上金膜。这三尊铁佛:左边的是观世音菩萨、中间的是弥陀接引佛、右边的是大势至菩萨。弥陀接引佛就是南天阿弥陀佛。
"三圣立像"前的一张供桌,是鼓山"镇寺三宝"之一,这是由鸡丝木(也称铁木)制成的。据记载,供桌是康熙丙午年间(1666年)海外华侨弟子捐赠。它通热见潮,入水即沉,遇阴则潮,遇晴渐干,成了寺里的晴雨表。在两旁还有骑着虬首仙青毛狮的文殊菩萨和骑着灵乐仙白象的普贤菩萨。
法堂,是涌泉寺三个主大殿的后殿。是寺院里讲经说法,传经受戒,护法惩法的地方,也是寺院举行重大法会的场所。法堂正中现存一座明代楠木雕龙柱龛,龛内供奉一尊从缅甸送来的汉白玉千手送子观音佛像,这尊观音佛象造型独特。观音佛象两边分别塑有十二尊诸天相,两边合为二十四尊诸天相,对于天地之间,他们是无所不到、无所不管的。 伽蓝殿供奉着伽蓝菩萨关羽,关羽为寺院守护神,故伽蓝殿也称土地堂。关羽是佛教诸多神将中唯一的中国籍神将,佛教称关羽将来也会成为菩萨。
在方丈室前的天井中栽有3株铁树,左右两株特别粗大,是雌树,相传里面一株为涌泉寺开山祖师神晏所栽;外面一株是五代闽王王审知所栽的,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中间一株为雄树,至今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是1972年从福州西禅寺移来。近年来这三株铁树年年开花。黄色花果大如绒球,被视为奇观。涌泉寺的香积厨有4只铜铁合铸的巨锅,最大的一口直径167厘米,深80厘米,可容水1吨,一次可煮250公斤大米,供1000人食用。阶前有几个供洗涤的大石槽,是950年前凿制的古物。
寺内的藏经殿,存有古版印刷的各类佛经9000部,计2.79万多册;手抄经书200多册;用血书写的《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经657册。其中引人注目的是17世纪鼓山住持道霈和尚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共有120卷,分装48册,雕版2425块。这是清康熙年间有代表性的佛学著作。涌泉寺从宋代起就刻经、印经;清康熙间,成了全国出版经书的重要场所。至今,寺内还保存历代佛经雕版11375块,堪称一座佛经的宝库。
藏经殿正中有一座释迦如来灵牙舍利宝塔,塔中仅存三颗舍利子与佛牙。舍利子是佛门高僧精、气、神的结合物,火化后遗留下的,会发光。在塔的背后安放着一尊缅甸送来的汉白玉卧佛象,佛身匀称,体态安详,作睡卧状,据说这就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形态。
涌泉寺南侧有回龙阁,罗汉台、佛阁等,回龙阁前的放生池是北宋绍兴年间(1131~1161年)开辟,元明两代重开修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砌池岸石栏。现放生池内放养着上百只乌龟和红鲤鱼,最大的龟有上千年龟龄了。放生池内还塑有一尊高大的滴水观音菩萨石雕像,观音手中圣水瓶可流出圣水。阁后有"兰花圃","兰花圃"3字匾额是1961年朱德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