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計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就形成了后世通常所说的“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的历史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國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二十四史”。并刊“武英殿本”。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参考资料:||
原本是历史学者才能读得懂的大型史书《二十四史》,经过多位专家学者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后,其白话文译本——《二十四史全译》今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凭借此译本,普通市民也能轻松看懂二十四史了。
据介绍, 《二十四史全译》收录自《史记》至《明史》共二十四部史书,全书近一亿字,共分八十八册,纪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该书由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担任主编,著名文史学家安平秋为副主编,参加编译工作的作者达二百多人,其中包括著名学者章培恒、黄永年、曾枣庄、倪其心、李修生、杨忠等。该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编写,历经八年,完成了全书的整理和今译,此后又经二十几位专家、资深编辑的反复斟酌和修改,统一体例,精心校对,耗时五年,终于圆满出版了这部巨著。
《二十四史全译》采用左栏史书原文,右栏白话今译的“文白对照”形式,对原史的底本精心选样、校勘,完全不作任何增删臆改,只在目录标题上作了规范统一。因此,该书充分体现了后出愈精、体例完备的优点,可说是迄今为止中国出版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二十四史》“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