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有这样的姓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姓氏来由:姓氏考略:刚氏,乃以邑为氏。史记云:伐齐取刚、寿。按,清有兵部尚书刚毅。

郡望:冯翊郡

文献:《古襄平刚氏族谱》

历史名人:刚毅、刚显文、刚显权、刚显璋、刚绍辉

以上这些是我从网络上找来的,现在试分析一下。

从上面可以看出刚姓是以地为姓,引自《姓氏考略》。并且引用了《史记》中的一句“伐齐取刚、寿”来证明古时是有刚这个地方的。这段话出自《史记穰侯列传第十二》,但是在《范睢蔡泽列传》作“纲寿”。或许古代两字相通。刚故城在今山东宁阳县。

下面是我从网上查到的名人的介绍:

《清史稿列传二百五十二》

刚毅,字子良,满洲镶蓝旗人。以笔帖式累迁刑部郎中。谙悉例案,承审浙江馀杭县民妇葛毕氏案,获平反,按律定拟,得旨嘉奖。出为广东惠潮嘉道,迁江西按察使,调直隶;迁广东布政使,调云南。光绪十一年,擢山西巡抚。请设课吏馆,手辑牧令须知诸书,分讲习,诏饬行各省。治套外屯田,建分段、开渠、设官三策。明年,移抚江苏。苏患水祲,先后濬蕴藻河、吴淞江,以工代赈,民德之。调广东。二十年,召授军机大臣,补礼部侍郎。二十四年,以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疏陈实仓廪,严保甲,罢不急官。二十五年,按事江南及广东诸省。迭疏请筹长江防务,筹饷练兵,清理财政,及整顿地方一切事宜,诏皆饬行。

二十六年,拳乱作,命赵舒翘及刚毅驰往近畿一带查办解散,及还京覆命,而宣战诏已先下矣。匪集都城,肆焚杀,时方称义民,亡敢谁何。载漪等复疏言:“雪耻强国,在此一举!”又盛推拳民忠勇,有神术,可用。太后愈信之,因命刚毅、载勋统之,比於官军。然匪专杀自如,勿能问,且扰禁城,日焚劫不止。诏各军营会拏正法,尽拆所设神坛,并谕责刚毅、董福祥亲自开导,勒令解散,卒不能阻。各国联军入犯,两宫西狩,刚毅扈行至太原。车驾欲之西安,又从。道遘疾,还至侯马镇,死。其后各国请惩祸首,以先死免议,追夺原官。

至于另外几人只知“刚显文”编纂《古襄平刚氏族谱》。

在大唐芙蓉园买了一份姓氏来历,我觉得可信度还是挺高的,内容如下:

刚姓是一个来源于地名的姓氏。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城邑名刚寿(约在今山东东平一带),居住在当地的人后来以地名为姓氏。

刚姓在得姓以后的发展中,曾以冯翊为郡望,并出现了宋代散祗侯刚仁遇等著名人物。当代,刚姓主要分布在陕西、山东等省,另外在满、蒙古、锡伯等民族中也有一些人以刚为姓。

后来又在网上搜到一些东西,惊讶的发现台湾也有姓刚的人。搜到的内容如下:

剛屬漢人姓

剛氏,乃以邑為氏。史記:伐齊取剛.壽二地。郡望:馮翊郡

文献:古襄平剛氏族譜

馮翊郡,漢武帝置左馮翊,三國魏改置馮翊郡,在今天陝西省大荔縣一帶。

古襄平產銅.鐵.剛...刀器

襄平-為現在的遼寧省-遼陽市(鐵鈴區).大約在市中心位置

那你可是燕人後代

清朝 剛毅與打鐵煉鋼是沒關係的

這是旗人的音譯

滿清覆滅後

絕大多數的旗人都改了漢人的姓氏

融入漢人的社會

剛姓是漢姓 不是旗姓

旗人姓都是由原來的複姓縮減

此姓以地方以職業為姓

漢朝前就有

因為滿人入關後先遷居遼寧

所以那而的漢人容易被看做旗人

少部分漢化的蕃人

日人治台時賜姓剛

以上内容真伪难辨,但是大致的内容还是可信的。我觉得归纳一下就是:刚姓最初是汉姓,以地名为姓,但后也有满人姓刚(当然还有其他民族)。现在大多分布在山东,陕西和辽宁。

我本人祖籍山东,是爷爷那辈“闯关东”到的辽宁,但是我爸爸说本地也有刚姓人家,应该不是这两三代才过来的。关于古襄平的那些内容,着实吓了我一跳,因为我就是那的人,这也太巧了吧。但是关于刚氏族谱,倒是一点没听说过,即使有也不可能是我们这一族的(即使我家有家谱也得留在山东),不过回去可得好好打听一下。燕人后代,我觉得有待商榷。虽然辽阳是战国时燕国所在地(辽阳有太子河,相传燕太子丹死于此),在那发现了族谱,但不知是记载什么年代的族谱,也不知是不是最早的。

我第一次听到还有姓刚的啊

呵呵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